甚麼的常態?

城市熱話:甚麼的常態?

好不容易等到疫情在港日漸消退,天氣很快又熱起來,莘莘學子對於要重新開學都感苦樂參半,老師、家長卻非常希望生活盡早回復常態。可是,甚麼才是常態?

無休無止的爭拗似乎已經是本港社會的新常態,港鐵沙中線紅磡站擴建部分工程問題的最終調查報告五月十二日公布,報告稱車站採取適當措施後,安全並適合作預定用途。報告同時指出,港鐵公司和工程總承建商禮頓需對各自的管理和監察系統出現嚴重失誤負責;但似乎無人因此事會問責辭職、調職,報告只提議政府作更深入的調查。問責制在監察關乎市民重大利益的交通建設這事上似乎未能奏效。

自衛式反應

近來的社會爭拗,使政府常常進入自衛式的條件反射,當有問題出現時,不是說問題不嚴重,就是現在已有的機制已經足以應付問題,如有人失職,會受到現行機制的懲治,結果卻不了了之;甚至為所謂的補救行動歌功頌德,失責後還要為自己臉上貼金。當然,這種自衛式反應,並不是港府獨有,比如堂堂一個美國總統特朗普,也只懂吹噓自己如何果斷地回應冠狀病毒大流行的疫情,卻從不承認他混亂的政策和漠視科學的胡言亂語,做成美國的疫情慘重,也威脅他自己的連任機會。北京政府也樂於吹噓自己的抗疫大功。香港的特首既然不用嘩眾取寵的爭取民眾的選票,我們希望起碼她可以實務地審視政府的功過,而不只是作政府團隊的辯護大狀。

另一個例子,政府年初建議應海洋公園要求,撥款106.4億港元資助公園新發展計劃,受到疫情影響,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表示,政府將再開立一筆54.25億港元提供予海洋公園,資助公園營運1年、償還海洋公園的商業貸款,及清繳完成海洋公園大樹灣發展的費用,有關議案提交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審議,希望盡快獲得通過。這件事似叫市民感到無奈,坊間有意見提出建議海洋公園先讓公眾審視其發展計劃,如何能轉虧為盈才考慮再次注資。

內會鬧出亂局

這段日子最叫人沮喪的正是立法會內會鬧出亂局,作為有民意代表、監察政府運作、提出/制定法律的機關,無法以開誠布公、集思廣益的途徑去議事、讓民意與長官意願互相制衡,反而弄到嚴重內鬥,甚至議員公然爭奪主席位置,我們可見到自去年反修例以來,建制與泛民議員決裂,泛民藉內會選主席程序拉布,立法會主席坐視不理數月,中聯辦突然指責拉布議員,建制派便急急搞緊急特別內會,用保安員把抗議的泛民議員悉數驅逐離場,這一幕加上五月初警方上門拘捕民主派資深人士(如李柱銘、吳靄儀等)母親節又大舉拘捕在各區商場唱歌、表達訴求的青少年,市民不禁擔心香港的自治、法制、各機制之彼此制衡正日漸褪色。

政治爭拗的新常態

執筆時剛發生的DSE中國歷史科試題的爭議,正反映了這種鬥爭常態所帶來的兩敗俱傷。試題列出1900-45年的時間,明顯地是想考生以闊於中日戰爭的時間框架去看中日關係,出試題的人似乎假設學生會知道中日戰爭期間日本人的各種暴行,但問題中的選文顯示中日關係並不能簡單地以「侵略」兩個字概括。作歷史研究,原是常會這樣質疑化籠統的結論;如果要批評,或可說出題目的人未有意識到公開試題目的公共性和政治性,特別是中共政權一直都十分關注歷史敘述,現在香港已進入政治爭拗的新常態,考試局也要明白這常態的包袱,避免把莘莘學子捲入不必要的風波。另一邊廂,教育局局長高調地出言要求考試局撤回題目,可說是火上加油;如果真的撤題,如何評核已回答此題目的考生成績?是否表示以後教育局有權(或有需要)審核公開考試試題的政治取向?在新常態中,我們更要謹言慎行,避免作煽風點火的人。

作為信徒,我們理解世人都有軟弱,容易犯錯,也接受義人難尋,社會上弱肉強食並不稀奇,但我們總不希望看到這種事不斷加增,特別那些有武力及權勢在手的人士,我們多希望見到公平公正的態度去執行法紀?不久之前曾有約八成市民支持就反修例引發的社會事件設獨立調查委員會,並將報告公諸大眾,若真有此舉,對民意總可多一點交代,也有助平息民間的情緒和抱怨。但到今天仍未見曙光,我們只能禱告和忍耐。最後從正面的角度看港人過去大半年的經歷,可總結我們有機會操練應變能力,培養了更大的抗疫力(Resilience),在新冠肺炎疫情上,也差不多打了勝仗,讓我們不忘感恩和數算上帝與我們在疫情中的同行、同在,願不住仰望祂的帶領而活,也成為我們每天的常態!

文:雷競業、梁林天慧

No Comments Yet.

Leave a commen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