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督政府更重要

喉舌:以和為貴最重要?監督政府更重要

港珠澳大橋工程,被揭發有一萬多份「檢查及測量申請表格」,未有準時遞交,佔總表格數目28%,後來工程承建商中國建築,才補回相關的記錄。路政署向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提交的資料顯示,署方早於2016年,首次得悉承建商未按合約要求,依時交付「檢查及測量申請表格」。直至2018年7月,獲駐工地工程人員報告,承建商還未照合約條件,準時提交約一萬多份表格;署方在同年8月,以單一招標的方式,聘請運基顧問有限公司,為獨立審查顧問,審視所有由駐工地工程人員,提供的施工記錄,涉及開支約230萬元。最後他們靠大約兩萬張相片作為證據,來核對表格。

路政署總結指出,接納最終審查結果,因事件只牽涉承建商,並未按照合約規定的時間遞交表格,而非表格遭銷毀或遺失,亦不關連工程質量問題。路政署會向承建商追討,招聘獨立審查顧問的費用。不過路政署尚未交代,究竟是否有人做過實地檢查,以及為甚麼一直沒有公佈事件,直到傳媒揭露。

以上節錄自某報章報導。

對於上述事情,就有市民反問,路政署連檢查也外判給顧問,兼且出現錯誤,又遲遲欠公眾的清楚交代,好像早前港鐵紅磡站,被揭穿剪短鋼筋事件;加上深圳灣大穚亦發現斷鋼纜的事故,只是政府表示不會影響安全。港鐵主席馬時亨曾誇言:「我哋話無事就無事。」,仍言猶在耳。疏忽和偷工的醜聞不斷傳出,真叫市民大眾摸不著頭腦!

利民措施令人詬

由去年年底至今,除了港府監管公共工程錯漏百出,醫管局被指架構過於肥上瘦下,而外判護士職位,亦無助解決前線醫護人員不足的問題。再者領展大幅加租的同時,政府堅持長者綜緩年齡調高,使人覺得不近人情。雖然當局在今年2月,落實各項的「利民措施」,可是執行的差誤,最後也不得人心。例如關愛共享計劃,申請手續繁複;推出八達通交通津貼,但卻不交代港鐵的票價機制爭議等。這些令人詬病事件,反映了下列三個問題:
1)港府的政策欠仔細考量及詳盡諮詢,便急於「出爐」,招致出錯之餘,並與各持份者形對立局面。
2)面對用私營牟利模式經營,牽扯到重大公共利益的機構(如領展、港鐵等),它們往往重商業考量多於社會利益,以致市民因著它們的專利地位,無奈地承受加價的壓力。另一方面,它們動輒外判,有過失時隨即推卸責任,而政府的監管制度,缺乏了透明度與公信力。
3)從馬時亨的言論中,影射了官員和公營機構領袖,常抱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單叫別人信任他們,唯沒有提出證據去支持他們,或坊間專家的可信性。

查找不足做好監

香港過去幾年,官民關係欠佳的原因,主要是各種民主制度的爭拗。到了今天,一些市民訴求項目(比如公民提名),無論我們喜歡與否,政府皆沒有重視民意,導致民間對當局已極之失望。所以我們希望泛民主派的議員,不光是為民主競選搖旗吶喊,或只取一個反對派的姿態,我們還期待他們能夠投放更多時間,在民生議題方面,做好監察的工作。好比立法會應當要認真調查沙中線,為何多種的監督均失效,到底各樣錯失的根源在那裡,別說要懲罰失職的專業或管理人員,最重要是找出監管機制的問題所在,以及怎去避免重蹈覆轍。

另一邊廂,冀盼港府進行議決和施行政策時,可以充份讓獨立專家參與,擔任顧問、監督或亡羊補牢的角色。至於這樣做的出發點,純粹是基於人類共有的罪性,假若沒有獨立的監察,自然會逐漸變得鬆懈。故此當局必須要有勇氣,讓獨立人士幫忙找出問題之際,如果高官有失職之處,祈望他們能勇於承擔責任,甚至呈辭下台,讓市民對政府重拾信心。遺憾的是,直到目前為止,我們看見太多問責官員,除此推卸責任之外,更有甚者向眾人自誇,堅守職位乃是勇敢的表現,這確實是讓人感到氣憤。

官員向公眾交代更重

農曆新年前後,社會上關於民生、公共設施、醫護人手短缺的爭論此起彼落。儘管春節期間,聽到不少互相祝賀的言詞,包括:家和萬事興、以和為貴等;只可惜這是個願景而已,事實上,社會依然爭論不絕,更有可能已經成為常態。因此,我們不妨換另一角度來解讀:社會有爭議,其實是反映市民對其關心,且透過媒體報導,開拓了空間,容許更多的討論,但必須要「貼地」和有建設性的,決非嘩眾取寵,非純咒罵與洩憤。最近筆者曾參加網上聯署,向政府表達香港遊客過多,對居民構成滋擾,自己心中慶幸尚有途徑去表達民意,參與社會運動。或許「以和為貴」,不及於開闊空間、集思廣益、慎重監視,當前整體社會利益與公共政策之推行,及官員認真地向大眾交代。不過我們勿失掉盼望的信念,用「和」氣、「和」平的心去面對,等待終有轉機的一天,讓「願景」得以實現。

◇雷競業、梁林天慧

(號角月報2019年8月)

No Comments Yet.

Leave a commen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