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花生友

職場解決:旁觀者、花生友

最近看過一段在野生草原拍攝的影片,在影片開始時,一隻獅子正緊緊地咬著一隻野牛,讓牠動彈不得。這本來是大自然弱肉強食的景象,沒有甚麼特別的地方。但影片中,在獅子的旁邊,有著十數隻體型十分大的牛隻,牠們的體型甚至比那獅子還要大。

一直看著影片,我出於同情心,為著那隻被咬的牛焦躁,心裡想:「為甚麼旁邊的牛群不幫同伴?」老實說,影片中獅子只有一隻,牛群則有十數隻,如果牛隻聯手,一定能夠把獅子打得落花流水。影片繼續,終於有一隻牛走到那被咬著的牛身邊,牠不斷推著那牛,好像想協助牠重新站起來。

我心想:「這牛真笨,同伴是因為被獅子咬著才不能站起來,你乾推著牠有甚麼用?你應該過去踼那獅子才對!」當然那牛聽不到我的建議,只是不斷輕踢著同伴,而其他牛則在旁觀。過了不知多久,終於有一條牛突破盲點,牠衝去獅子面前,向牠踢了一腳,那獅子就敗退了,那受傷的牛終於得救了。

筆者從這場大自然的對決中,悟到了兩個道理:

一、果斷行出第一步

在獅子咬著那頭可憐牛的重要部位時,所有牛都當著旁觀者的角色,牠們完全沒有協助那頭受傷牛的動機。也許這時牠們心想:「獅子是很兇猛的動物,如果自己出手,可能會傷及自己的生命。何況旁邊有其他牛隻的存在,牠們應該也會主動協助?」在這牛群中出現了旁觀者心態。用今天的術語,可能也出現了「花生友」的現象。

二、要輕視自己的力量

到了影片的後段,一隻牛只是向獅子踢了一腳,那獅子就敗退了。原來牛要解救同伴一點也不困難,問題在於自己是否願意相信自己的能力。 即恰當地看得起自己,正是「輸人不輸陣」。

影片告訴我們,牛隻要解救同伴不難,問題在於起初沒有牛願意踏出第一步。這種現象在人的世界亦是如是,即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是一個社會心理學術語:在緊急情況下,一個人在有其他人在場時,出手幫助之機會會降低,旁觀者數量越多,他們當中任何一人進行援助之機會越低。紐約大學的約翰.達利(John Darley)與哥倫比亞大學的比博.拉坦納(Bibb Latane)兩位社會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在危急關頭,一人在埸的情境下有 85% 的人會立即救助;三人中的比例稍微低了一些,但也有 62%;而六人中竟然只有 31% 的人會站出來!

心理學家形容只有一人與受害者一起時,伸出援手是基於強大的責任感,因若不伸出援手就會使他陷入危險,甚至有可能喪失生命,但如果除了自己還有許多人在現場,責任感會被分散,每一個人的責任感變得比較弱,面對事件發生就會變得退縮,認為其他人會承擔更多的責任,這種效應稱為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有沒有方法打破盲點?是有的。在緊急事件中如果希望得到旁觀者的幫助,我們可以直接呼喚某一位旁觀者,並清楚說明自己需要幫助。這樣可以減少責任分散的產生,同時降低情境的模糊性。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是那一位目睹事件發生的旁觀者,就應該要想到旁觀者效應對行為的影響,積極主動伸出援手,盡力阻止悲劇的出現。當然伸出援手之前,量力很重要。

文:司徒永富

No Comments Yet.

Leave a commen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