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悔千金

 書書入扣:一悔千金

「但願命運會給他帶來悔恨—強烈的悔恨,把他的心撕裂……眼淚和痛苦至少還是人生。但是他對自己的罪行沒有一點悔悟!」(《罪與罰》)
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的長篇小說《罪與罰》*寫一個貧窮法律系學生洛地昂殺害當舖老闆娘及其妹。其後他用各種方法掩飾自己是兇手,但被懷疑的事實使他無法安寜,他與檢察官包弗利之間的鬥智鬥力,極具懸疑效果。另外他對妓女索尼婭的幫助,使她義無反顧地跟隨他,哪怕後來要到西伯利亞的監獄。最後促使洛地昂自首的不是悔悟,而是檢察官已掌握足夠證據拘捕他。獄中的他仍未悔罪,只承認自己沒有成功地犯罪,但索尼婭的默默同行終於觸動他,使他懊悔。她曾為他誦讀拉撒路復活的《聖經》經文,也成了他的寫照。
《罪與罰》之所以超越一般犯罪心理小說,成為偉大的文學作品,是書中探討的並非只是「誰是兇手」與「犯罪動機」,亦非中國某些公案小說「因果報應」的道德教訓。它進入更深刻的人生課題:法律、刑罰,甚至良知都無法使人知罪悔改,惟愛讓人重生。這種愛源於神,真正的信仰不是傳教的經文,而是活出來的生命。
廿一世紀美國導演活地‧阿倫多次以其電影與杜氏「辯論」(評論人如此形容),其中幾乎被指抄襲《罪與罰》劇情的是電影《迷失決勝分》(Match Point)。此片開局就說了一句近乎格言的話:「只要行好運,不必做好人」。故事講述為保住上流社會生活的Chris如何殺害情婦和情婦鄰居,並因種種巧合事件而逍遙法外,隱隱回答了杜氏寫過的名句:「假若上帝不存在,則一切都是容許的。」無論是洛地昂還是Chris,殺人前後雖有過心靈掙扎,但為掩飾罪行,漸漸失掉良知。活地在電影中安插了一段Chris半夜看見死者而說的話:「如果我被揭發是罪有應得,證明還有點公義,小小的……合乎情理的希望」。若文學世界中的角色反映他們的時代心靈,兩個世紀前的洛地昂比Chris要幸運,因為在苦難中他遇到真愛,能嘗懊悔之痛。
*《罪與罰》:耿濟之原譯,陳逸重譯。遠景2012初版,新北市。
編後小記:阡陌文學工作室和創文合辦了五屆文學營,2018阡陌召聚一些營友、讀書會、文字團契,與號角記者編輯合辦兩次座談會。感謝號角提供《書書入扣》這個平台給大家切磋的機會。從今年開始,期待書書扣住讀者心弦並時代節奏。(黎海華)

艾阮

(號角月報2019年1月)

No Comments Yet.

Leave a commen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