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與平等

耶穌論語:一,與平等

老子《道德經》39章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白話

所有事物自古皆依存一。例如:天依存一而清明;地依存一而安寧;神明依存一而妙靈;河谷依存一而充盈;萬物依存一而生成;統治者依存一可致天下太平。可見一切,從一而來。
如果沒有一,恐怕天不再清明而破裂;地不再安寧而崩析;神明不再妙靈而消滅;河谷不再充盈而枯竭;萬物不再生成而滅絕;統治者不再貴高而覆切。
所以說,低賤是高貴的根本,卑下是高尚的基礎。統治者自稱為孤家、寡人、賤君,這不就是貴以賤為本嗎?不是這樣嗎?因此,追求過多榮譽就沒有榮譽。不要像高貴美玉,寧可像堅硬的賤石頭。

淺說

本章有兩條主要思路:一和平等。平等是在老子書中很容易看到的觀念。老子終極所關心的是道,即一,即萬物始源和歸宿。莊子《天下》介紹老子:「主之以大一。」在一的終極關懷下,平等思想很容易衍生。所以本章下半把高、下、貴、賤的差距拉平,又把下和賤相對於高和貴的價值提高,隱含平等。後來莊子在《齊物論》更說:「萬物與我齊一。」
因為萬物有始源,宇宙才可看成是一個有始有終的整體。如果沒有一作前設,萬物離析,便很難建立起一貫的價值探索。有一,便可解釋萬物之存在,包羅了「天」「地」指全宇宙;「神」指靈界;「谷」指自然環境;「萬物」指一切生物;「侯王」即統治者。可是當談到萬物怎樣存在,老子卻使用「清」和「裂」、「寧」和「發」、「靈」和「歇」、「盈」和「竭」、「生」和「滅」、「貴高」和「蹶」的強烈對比,來說明萬物若不依存一便死滅。
從一看萬物,視野無分等級。
人類社會自古皆有等級,即分「貴高」「賤下」。侯王即貴高,平民即賤下。荀子《富國》說:「禮者,貴賤有等。」本章卻把侯王與平民的差異去除:「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這是從萬物源於一的高度去看宇宙全景——萬物都是平等的。下面老子更用侯王的謙稱「孤」、「寡」、「不穀」,來反證高下、貴賤並非真實存在。「致數譽無譽」,稱譽是虛幻的。「玉」與「石」本質是一樣的。

思考

上帝給希伯來人頒十誡,是要在古代奴隸社會,透露出可由一神信仰實現人人平等。一至五誡教人認識一神。第一誡一神獨存;第二誡一神不可代;第三誡一神不可謗;第四誡要敬禮一神;第五誡由生身思念一神。第六至十誡指導社會生活,建立平等關係。第六誡毋殺人指向生命平等;第七誡毋姦淫指向性別平等;第八、九、十誡毋偷盜、毋誣害及毋貪別人財物是第六誡精神延伸。

姚錦燊

(號角月報2019年12月【生命線】)

No Comments Yet.

Leave a commen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