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分恩慈 世間多一分暖意
塵世間的恩慈(Kindness),如野地的花,不為贏取聲譽和讚賞,更不是為了達到崇高的目的。花兒自開自落,卻給大自然添上了色彩,也為蜜蜂蝴蝶供應了必須的生存食糧。
恩慈往往見於細微之處:為街角老伯的拾荒木頭車助推、為背著小孩的婦人打傘、在春節時為在街上掃落葉的叔叔送上一個紅封包;雖然彼此素未謀面,卻因一個小小的舉動,讓人間添上一分關愛和暖意。這些善意不求回報,只是生命對另一個生命自然流露的一點體恤和關愛。
超越界限的力量
在這些時刻,身份、地位、立場、階級、膚色等界限都變得模糊和不重要,更不用分「善人」和「惡人」。恩慈如風拂過,不問來處去處,不擇崇山峻嶺和道德高地,卻予人清涼和舒暢的感覺;也給施予者和接受者帶來極大的心靈滿足和喜樂,更是不能用任何物質可以買來的。恩慈不問得失,不判價值,在功利社會顯得尤為珍貴,在殘酷現實中更是一道清泉。
茫茫宇宙中,個體是如此的渺小,唯有相互攙扶,方能度過世上的嚴寒;唯有相互看守,方能應對現實的嚴苛。恩慈並不是無聲的契約,不是「今日我扶你一把,明日要有人來扶我」的期許。它源於人類最深處對別人的體恤,源於自對生命本身的一種深切尊重,因為我們在世都是寄居的,我們都同坐在一條船上。
一首歌的呼喚
一首由美國鄉村歌手 Glen Campbell於1969年發行的經典歌曲Try a Little Kindness,一石激起千層浪,這鼓勵人們以恩慈、善意和同理心對待他人的普世價值,成為了劃時代的社會倫理宣言和治癒的文化符號。1960年代末的美國社會,進入越戰最血腥和爭議最大的階段,反戰情緒高漲,支持與反對戰爭的民眾嚴重對立和撕裂;馬丁·路德·金恩在1968年遇刺,爭取種族平等的鬥爭聲音此起彼落。國家深陷創傷,人們對政府、權威和未來感到失望、憤怒和疲憊。
歌詞中有這樣的呼籲:
若見兄弟困頓路旁,背負滿身的行囊,載著他親手種下的滄桑;
若知他腳下之路,礫石荊棘遍佈,請你徑走向前,緊握他的手。
副歌更向滿身創傷的美國人發出邀請:「若你願試以恩慈相待,便足以睥睨世間所有荒誕,無視在偏狹街巷裡,所有空洞的目光。」
以一絲恩慈相待,不僅是一種精神上的療癒和撫慰,更足以俯視和超越人世間一切不公、狹隘與荒謬。這也是新約聖經,在以弗所書四章32節所說:「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
讓恩慈遍滿人世間的每一個角落,讓它被寫在生活的細微處和人的心坎中。因為恩慈不僅是一種情感或態度,更是一種力量。它在看似毫無意義的生命中,是上主賦予人的一種強大力量。唯願這些微小卻堅韌的善意和關愛,如星火般在長夜裡持續閃爍,點燃著生命,鼓勵著人們要活下去和堅毅前行,並尋找那賦予恩慈的造物者。
文:葉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