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從事教育玩具設計的潘秀慧,聽見上帝的呼召,不再為自己而活,把聖靈果子的品格化成桌上遊戲教材,演繹更豐盛生命的訊息。
陳淑娟牧師甘願放下高薪厚職轉投社區服務,全因八年前領受了服事的異象...
沙畫藝術家「馬仔」開展「沙畫事工」已有12年,他心存無限感恩之情,認定沙畫是上帝賜給他的禮物...
曾經前後三次踏足以色列的勞德恩,得悉視障福音中心聖地行需要義工,便一口答應與視障朋友一起同行。
忍耐是我們面對困境時極重要的特質,但按著人本身的性格很難活出來。耐性是不會自然出現,有盼望的人才能等待、忍耐。
人際衝突有如家居失火,需要及時關注及處理,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小金子說自己今年已經90多歲,在認識神之前,一副「苦瓜乾」的樣子,現在卻成為「喜樂婆婆」...
面對疫情,Derrick鼓勵大家從生活的態度開始考量和學習,從每一件困難的事情當中,發掘一些感恩的人或事...
隻身往非洲留尼旺的吳家佩宣教士,甘心樂意服侍當地人,為的是向他們分享從主而來的愛...
照顧者要長期照料病人毫不容易,生活上面對林林總總的壓力。
淚水和真誠的療癒力量,可以洗滌、轉化內心的傷,感激與喜悅同樣可以在送別中出現。
希望民間及政府在疫後多推廣生死教育、改善安老服務水平及資源,多加支持醫療、社福機構及殯儀業的同工...
子女離家後,父母難免感到不開心和寂寞,需學懂接納個人情緒,並慢慢學會接受子女離開家庭的事實。
在沒有心理準備下要面對摯親離世,情緒難免容易被激動,是需要被充份理解和被聆聽的。
都市人經常面對大大小小的工作、家庭、人際關係等壓力,長年累月的操勞導致身體出現問題。
全球疫情持續兩年多,你和我都身心交瘁了。在艱辛的日子中,我們更需要學懂照顧自己!
母子的情緒過份糾纏,二人的互動走向惡性循環,明明母親的付出源自關愛,何以兒子感受到的卻是她的焦慮...
新的開始,把這篇2022年寫的第一篇文章,送給小學同學和我們所愛的人...
若要問人與其他的動物有甚麼不同,「只有人會禱告」可能是很好的答案。
這年多以來我問了自己很多次,已是白頭高齡人,為何還去做兩、三年的宣教?
作文的題目在作者記憶中最深刻之一的是「我的志願」,到今天還是一個難題...
農曆清明之前一兩天是寒食節,有禁火的習俗,民間流傳此節起源於人們紀念忠臣介子推。
在香港正值是移民潮下去宣教,作為牧者,總有些心理上的障礙。
法國神學家帕斯卡:談論「謙卑」是一種驕傲和對謙虛美德的低貶。
宣教士就像昔日的先知,要急切呼籲世人悔改認罪,強調神要審判那些忽略在患難中的最弱小的弟兄。
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有誰知道呢?他們又怎麼知道的呢?
近年來出現一本由一位美籍華裔的心理學教授所著,紐約時報的暢銷書–Gr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