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心看:拖得就拖?

拖得就拖?

你曾否計劃定期做運動,卻總是諸多藉口,最後情願玩手機?你訂立目標要收拾好房間,卻總是提不起勁,雜物仍舊堆積如山?你立志學好外語,卻總是被電視劇吸引,教材最後塵封不動?

源於恐懼

這些被我們「拖得就拖」的事情究竟有何共通點?沒錯,就是讓我們感到壓力。壓力為我們的大腦增添很大負荷,大腦中的杏仁核為了保護我們免於壓力,會讓我們產生恐懼感,作出「戰」或「逃」的反應。拖延行為就是逃避令我們受壓的事情,久而久之成為習慣。習慣是一個記憶網絡,恐懼事情當前,逃避壓力的拖延記憶便會被激活,指引我們逃避壓力來源,結果不知不覺間令我們捲入拖延的漩渦之中,形成惡性循環。

面對恐懼

拖延行為往往源於恐懼,因此我們要保持覺察內心的情緒。恐懼乃人之常情,旨在保護我們免於受壓。我們應坦然面對它,並接納它真實地存在。有意識地正視恐懼,讓我們更認識自己,例如提不起勁到運動場做運動,是怕辛苦?還是害怕別人嘲笑自己的身型?內心是否懼怕不被接納?當大腦面對恐懼時,最易想到的解決之途就是逃避。可是當我們經常無意識地被「杏仁核綁架」,我們的生命便會裹足不前。別讓恐懼完全蓋過我們求進步的聲音,適當的壓力有助我們成長。那麼,我們該如何「KO」拖延行為?

KO拖延

拖延行為的出現,往往可能是訂下不合適的目標。如果目標太宏大,遠超能力,壓力太大,固然令人生畏。嘗試把目標拆成小目標,把壓力減少,我們自然較易克服恐懼,並付諸行動。例如訂下目標要減十五磅,那麼先訂下減一磅的小目標;目標是執拾整個房間,那麼不妨先訂下執拾一個抽屜的小目標。完成小目標後我們會感到滿足,從而成為推動力,繼續邁向下一個小目標。別輕看每一小步,每步都正在縮短與終極目標的距離。每個微小行動,慢慢會變成習慣,屆時大腦會自動作出提醒,不做事反而會感到不安樂呢!

如果你有拖延習慣,還在等甚麼?別再止於空想,立即行動吧!

 

文:杜民匯作者簡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