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是恩慈的主
耶穌基督道成肉身,將神不可見的恩慈,完美地、有形有體地顯明出來。祂的一生,包括祂的事工,特別是祂的受苦、受死與復活,都是神聖恩慈的終極表現。
一、祂的教導彰顯恩慈
- 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路加福音十章25-37節):
耶穌重新定義「鄰舍」的概念,教導人們:恩慈的行動應該超越種族與宗教的隔閡,將愛心給予一切有需要的人。 - 愛仇敵的教導(馬太福音五章43-48節):
祂命令門徒要愛仇敵,為那逼迫他們的人禱告,並祝福那些恨他們的人!這體現了最高標準的恩慈──主動向敵對者施恩。
二、祂的行動實踐恩慈
- 向被社會遺棄者施恩:
耶穌主動接觸並恩待那些被猶太社會邊緣化的人,如稅吏(撒該)、罪人、痲瘋病人、撒瑪利亞人。祂與罪人同席,帶給他們盼望和救贖(路加福音十九章1-10節)。 - 憐憫與醫治:
耶穌看見人群,「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馬可福音六章34節)。祂的醫治事工──讓瞎眼得看見、瘸腿得行走──不僅是神蹟,更是祂深切恩慈的流露。 - 溫柔的接納:
祂對行淫時被捉拿的婦人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翰福音八章1-11節)。耶穌這樣處理,完美結合恩慈(不定罪)與真理(呼召她離開罪惡)。
三、祂對軟弱者的恩慈
- 祂理解門徒的軟弱,在彼得三次不認祂之後,仍然恩慈地恢復他的使命(約翰福音二十一章15-19節)。
- 祂邀請所有勞苦擔重擔的人到祂那裡得安息,因為祂心裡柔和謙卑(馬太福音十一章28-29節)。
四、祂的受死與復活成就終極的恩慈
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是宇宙間最大的恩慈行動:「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五章8節)──祂為那些不配的、與神為敵的罪人而死,承擔罪的刑罰,將赦免和永生白白賜給所有相信的人。
結論
耶穌的恩慈,兼具主動的憐憫(觸及人的需要)、深度的赦免(超越公義要求)與完全的犧牲(為罪人捨己)。這不僅是一種性格特質,更是祂救贖使命的核心──以恩慈吸引人歸向神(羅馬書二章4節)。
聖經描繪的耶穌,是一位主動靠近罪人、憐憫軟弱者、接納被棄者,並為仇敵捨命的恩慈之主。祂的恩慈不是有條件的,也不是軟弱的,而是帶著聖潔與能力,能將人從罪惡和絕望中拯救出來,並呼召人活出全新的、有恩慈的生命。對基督徒而言,領受基督的恩慈,就意味著被改變,成為以恩慈對待他人的人。
文:曾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