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orah以恩慈服侍猶太人

曾慧妮在風暴中遇見平安

鍾淑賢(Devorah)與猶太人的情誼,始於她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當時她進入一家出入口貿易公司,她接觸的第一位客戶就是猶太人。從那一刻開始,她與猶太人建立了一段微妙而長遠的關係。

在工作中,她向猶太人學習如何做生意,也從他們身上學到細緻的溝通技巧。她的同事常提醒她:「與猶太人做生意要求很高,要特別謹慎。」實際相處後,她確實體會到猶太人在商務上的嚴謹。那時候,她並沒有把信仰與工作聯繫在一起。不過她的老闆是一位基督徒,每逢聖誕節都會寄聖誕卡給客戶。然而,老闆卻吩咐她:「猶太人客戶不用寄聖誕卡。」這讓她心中泛起疑問:「為什麼猶太人不信耶穌?耶穌不也是猶太人嗎?」這個問題像種子一樣埋藏在她心中,等待發芽。

工作五年後,Devorah 信了耶穌。當她開始讀聖經時,她驚訝地發現,整本聖經都在談猶太人。世俗的眼光常把猶太人與生意連結,但她讀經時卻一次次被神對猶太人的愛觸動。每當讀到神應許以色列的經文,她常常感動得流淚,她開始為猶太人禱告。

信主後的火熱

初信耶穌的Devorah,心裡火熱,想把福音傳給更多人。她積極參加短宣中心的訓練,也不僅限於猶太人,凡是遇見的人,不論是內地廠商、外國客戶、公司同事,她都嘗試分享信仰。然而,當她試圖把福音分享給猶太人時,卻遇到困難。她發現猶太人雖然也有聖經,但他們閱讀的範疇與基督徒不同,這讓她一度不知如何跨越隔閡。

進到校園分享福音

藉著光明節向猶太人分享信仰

從禱告到呼召

在禱告與讀經的過程中,羅馬書第十一章深深觸動了Devorah。經文提到以色列終必得救,這使她對神的心意有更清楚的認識:猶太人必須得救,這是神的計劃。她心裡被聖靈激動,開始對猶太人有一份負擔。

2008年,她透過一位姊妹認識了「選民事工差會」。這是一個專門服侍猶太人的機構,由歸主的猶太拉比創立,使命是向猶太人傳福音、為猶太人祈禱、訓練信徒如何服侍猶太人。當她發現原來有機構專注於這樣的事工時,心中充滿感恩。她開始參與禱告會、義工服事,並逐漸明白為何猶太人難以接受耶穌。

2009年,她領受了更清楚的呼召。神透過以西結書三章4-5節對她說話:「人子啊,你要到以色列家那裡去,對他們傳講我的話。」這段經文如同神親自對她的差遣。然而,她的第一個反應是拒絕。她想:「我不會希伯來文,怎麼可能去以色列人當中服侍?」就在這掙扎中,神透過一件事印證祂的心意。有一次,她在一間咖啡店遇見一位猶太人,對方正在讀一本希伯來文的書。Devorah心中默默禱告,希望能有機會交談。沒想到對方主動與她對話。原來那位猶太人是從以色列來的飛機師,他驚訝地發現一個亞洲女子信耶穌,於是與Devorah談起聖經。兩人談了一個多小時。離開時,Devorah腦海中再次浮現以西結書的經文。她恍然大悟:原來即便不懂希伯來文,神仍能讓她向猶太人傳福音。這次經歷,使Devorah逐漸放下心中的抗拒,轉而順服神的帶領。

裝備與跨文化

為了裝備自己,Devorah 先到芝加哥的慕迪聖經學院,修讀一年「猶太研究課程」。之後,進入紐約神學院攻讀「彌賽亞猶太研究道學碩士」。

紐約是北美猶太人最集中的城市,選民事工差會的總部也設在這裡。這裡的資源豐富、同工眾多,也有不同背景的猶太人。她發現,猶太人並不是單一群體,而是極為多元的。南美來的猶太人與俄羅斯的猶太人有很大差異,以色列本地猶太人又與美國猶太人不同。他們的語言、文化、處事方式、甚至節期習俗都各異。這讓她明白,跨文化事工不僅是跨越國界,更是跨越猶太社群內部的文化差異。她深刻體會到,若要有效服侍猶太人,必須先了解他們的背景與傳統,尊重他們的界限,再以恩慈的心態去建立關係。

她在神學院完成了彌賽亞猶太研究道學碩士課程

激動猶太人心的力量

聖經提到:「救恩臨到外邦人,是要激動猶太人,令他們發憤。」Devorah就曾有過這樣的經歷,「那時,我因工作常到一位猶太同事家中暫住。這位同事清楚知道我從未信主到信主的過程,也知道我開始讀聖經,但卻不知道我每晚都會讀。直至她留意了我多天到以後,發現我原來每晚都捧著那本『又大又厚』的書,專心研讀,便驚訝地問:『你真的每天都看這本聖經?』我回答:『是的,因為裡面有許多美好的教導。』」

這位猶太同事回應說:「我們猶太人從小就讀聖經,但我早已忘記了。沒想到一個中國女子剛開始看聖經,卻比我認識得多。」漸漸地,同事開始向Devorah請教舊約的問題,甚至說:「我要重新開始讀聖經。」更令人動容的是,當那位同事的母親罹患癌症時,沒有去找猶太教朋友代禱,反而越洋打電話給Devorah,請她為母親禱告。最終,這位同事經歷到母親手術後的康復,也看見神的恩典。

這些經歷讓Devorah更清楚:猶太人需要的,不是高深的神學辯論,而是生命的見證。當他們看見一個外邦人如此渴慕神的話語,反而被激動,開始重新尋求與神的關係。

「選民事工差會」是一個專門服侍猶太人的機構。

她體會服侍猶太人,必先了解他們的背景與傳統。

從律法到恩典

她還遇過另一位守律法的猶太人,對節期和飲食規條非常嚴謹。然而,他心中疑問重重:若神這麼嚴厲,為何聖經又說祂有恩典和憐憫?在與Devorah的交流中,他開始接觸新約。他被耶穌的教導吸引:「不是入口的使人不潔淨,而是從心裡出來的惡念使人不潔。」這句話讓他耳目一新。他開始思考:原來神不是只看外在行為,更在乎內心態度。有一次,Devorah見到他手臂上有一個中文的紋身。原來他年輕時就對中國文化著迷,沒想到多年後會遇上一位中國女子,並與他一同查考聖經。當Devorah跟他一起讀耶利米書三十一章「新約」的應許時,他的眼淚止不住流下來。他哭著說:「為什麼我從來不知道有這段經文?為什麼沒有人告訴我?」最終,他決志信主,接受耶穌成為生命的救主。

從家庭到民族

中國人關心猶太人,這是神特別賜給華人的獨特角色。因為猶太人與華人之間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兩個民族之間也沒有仇恨或歷史傷痕,猶太人對華人更懷有濃厚興趣。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批猶太人逃亡到上海,當地接納並庇護了他們。Devorah初到紐約時,曾接觸一群來自上海的猶太難民,「每次聚會,我都會找一間中國餐館,讓他們相聚。」這些猶太朋友對中國人懷有深厚的感情,因為他們相信,是中國人在戰亂中拯救了他們,給予他們落腳之地。許多猶太人都知道這段歷史,因此對華人抱有好感,其中有一位猶太女士的分享令Devorah深受感動。

她告訴Devorah:「我有一個中國孫女。」起初Devorah以為是她的女兒嫁給了中國人,但原來是她女兒特意收養了一名中國小女孩。她解釋說,在猶太人的觀念裡,若你救了一個猶太人,就等於救了他世世代代的後裔。她的女兒因著感恩母親曾在中國得到庇護,便去收養中國小孩,好讓這孩子能延續生命,擁有自己的後代。這是一個極其美麗的故事。

「若從屬靈的角度來看,延續這個故事,我們華人能夠信耶穌,相信一個猶太人的救主,我們的生命因一個猶太人犧牲而得著拯救。我們能否像這位猶太女士的女兒這樣,去『救』一個猶太人的靈魂?或者至少為一個猶太人的得救祈禱?」她感觸地說。

事實上,第一本中文舊約聖經正是由信主的猶太人施約瑟翻譯的。他窮盡一生完成這個艱鉅的工作,文字優美。他更保留了希伯來文的音譯,而非依據英文或拉丁文。這提醒華人確實欠猶太人一份「福音的債」。

以恩慈為核心的服侍

Devorah 在服侍中逐漸明白:向猶太人傳福音,最重要的不是辯論,而是「恩慈」。恩慈包含愛、寬恕、忍耐、良善與信實,是神屬性的彰顯。當基督徒以恩慈待人時,猶太人很快能感受得到。他們或許嚴謹、或許直率,甚至顯得缺乏耐性,但若有人願意謙卑傾聽、耐心解釋、體貼他們的禁忌與傳統習俗,他們就會看見福音真實的力量。正如聖經所言:「神的恩慈領人悔改。」Devorah深信,當基督徒以恩慈活出信仰時,猶太人就能看見那位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正藉著耶穌基督向他們伸出慈愛的手。

然而,Devorah 的見證並不只為猶太人而說。她深知,無論猶太人還是中國人,無論來自哪一個民族,每個人心中都有空缺,惟有耶穌能填滿。願更多人能認識耶穌,得到那超越世人的愛與救恩。

她積極參與學生事工

她積極參與兒童事工在華人教會教授猶太文化與宣教,鼓勵裝備華人向其鄰舍、朋友、同事分享福音。

 

文:愛倫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