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慧妮在風暴中遇見平安
曾慧妮(Kathy)的成長與人生歷程,像是一場漫長的風暴,充滿了掙扎與跌撞。然而,正是在這樣的風雨之中,她一步步找到真正的平安。
賺到人生第一桶金
Kathy的成長歷程充滿掙扎,她回憶自己中學時期是個不折不扣的「問題學生」,班主任甚至為她列出一份「十六宗罪」清單,包括上課吃雞翅、帶打火機燒試卷、勒索同學、講粗口、曠課等行為。最終,學校以「曠課太多,言行不檢,不知悔改」為由,認定她不符合考試資格,建議她轉校。然而,由於家境貧寒無力支付寄宿學校費用,她在16歲時被迫輟學,早早踏入社會。她16歲進入模特兒公司,並在20歲時賺到人生第一桶金——第一個一百萬,驕傲地把錢拿回家,證明自己的價值。
Kathy在家中排行中間,上有兩個姐姐,下有兩個妹妹,她覺得自己既不像大姐那樣受重視,也不像小妹那樣受寵。由於性格倔強,不擅討好父母,她長期感到「可有可無」,得不到父母的愛。更讓她自卑的是,全家住在香港六、七十年代的徙置區,生活環境惡劣,甚至連獨立廁所也沒有。因負責倒痰罐而被戲稱為「倒屎婆」,再加上自覺外貌不如姐妹,逐漸形成深刻的自卑感。
兒時的一家七口
一家七口近照
從巔峰到低谷
這種長期被忽視的成長背景,讓她變得沉默順從,也養成極低的自我價值感。然而,在模特兒公司中她靠努力打拼,買得起六位數的名錶,從外在肯定中尋找安全感與平安。大約23歲時,她的事業遭遇重大打擊——模特兒公司突然倒閉,捲入合約糾紛,最終導致大批受害者報警。Kathy連同老闆、股東一起被捲入長達兩年的法律訴訟。
這段時間成為她人生最黑暗的時期,每週必須到警署報到,無法自由出行,人生彷彿被鎖鏈綑綁,胸口壓著巨石,窒息難忍。案件後期,她甚至要每日出庭,連續數月面對77名苦主的長時間聆訊。精神重壓讓她陷入抑鬱,想逃避一切,找不到平安的出路。
多重面具的人生
在法院與道德兩難的掙扎中,她開始想起童年在教會的經歷。雖然早已遠離教會,但內心罪疚感不斷滋長。她戴著多重面具生活,對不同人講不同話,虛假讓她失去自我。她極渴望有個可信的傾訴對象,而媒體的追訪讓她只能戴「咸蛋超人」面具外出。
就在這低谷中,她想起教會與牧者的接納。循道衞理聯合教會觀塘堂盧偉旗牧師與她談話禱告兩小時,讓她首次經歷了真正的平安。她曾想以死逃避坐牢恐懼,但禱告中那份來自神的平安,如臨崖之際被神拉回。教會弟兄姊妹用牽手、禱告、陪伴和團契,讓她首次感受到無條件的愛與接納。
半年教會生活後,即使Kathy被判入獄4年,她卻擁有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平安。她不再逃避,而是平靜安排好一切,並安慰家人與男友(現丈夫)。這份超越處境的平安,正是信仰帶給她的生命禮物。
初入監獄的絶望
被定罪的那刻,Kathy走進拘留室,迎來獄警無情辱罵,讓她真實感受到階下囚的屈辱。「他們問候我祖宗十八代,我止不住地流淚。」她至今想起仍心有餘悸。
在等候驗身的房間裡,恐懼吞噬著她,心裡反覆自問會被欺負嗎?會挨打嗎?這時,一位「大肚婆」(孕婦囚犯)主動搭話,得知她是初犯後,這位監獄「常客」立即展現出保護姿態。在最艱難的「過冷河」(新人適應期)兩週,這位監獄老手用各種方法保護她免遭欺負,讓她感受到一絲安穩。
然而,真正的考驗來自內心。當她意識到這只是第4天,未來還有4年,她幾乎崩潰。監獄的「頹飯」(簡陋伙食)成為她絕望的象徵,她食不知味,淚水不斷滴入飯碗。她以「坐牢的滋味是鹹的」來形容那段以淚洗飯的日子,失去自由、尊嚴和希望,她一度認定自己人生已經完結。
成為福音使者
半年後,Kathy經歷奇妙轉變。她發現最喜樂的時刻竟是在監獄與人分享信仰。晚上,吸毒囚犯難以入睡,她提議禱告。十多名囚犯手牽手禱告,隔天,那些常年失眠的吸毒者興奮地說:「我昨晚一覺睡到天亮!」
這種福音的力量感染整個監倉,更新會傳道人也專程探望她,因為「監獄裡人人談Kathy」。在鼓勵下,她攻讀「阿尼西母」聖經研究課程,開啟了較上班還艱辛的監獄生活。她清晨6時起床,作為「班長」要管理四、五十人的工場,教導製作政府檔案,處理同伴的日常需求。休息時間她則全部用來研讀聖經、完成作業。晚上組織團契,常常忙到深夜12時才能睡覺。
在監獄這個罪惡集中地中,有來自五湖四海的囚犯,但卻成了她如24/7的神學院。Kathy在研讀福音書中學會了愛仇敵、愛人如己,也從浪子回頭的比喻,開始學懂不與人比較。她與獄中Soulmate的每日分享,更讓她體驗到教導的喜樂。最令她震撼的是,當所有人都穿著同樣的格仔裙、棕色拖鞋,紮著相同橡皮筋時,她終於卸下了所有面具,不再需要奢侈的名牌證明自我價值,不再生活在比較中,慢慢找回自己。「縱使身體被囚禁,但生命得自由。」,她在真理中找到真正的平安與自由。
然而考驗再度來臨。患有躁鬱症、具暴力傾向的囚犯阿寶,曾是朋友卻後來轉為施暴者。半年間對她精神折磨:言語羞辱、誣陷、干擾她教學。當阿寶因暴力被關,獄中五十多名囚犯鬆一口氣。四個月後,阿寶又被調回,Kathy帶領眾人禱告:「若神允許她回來,必有祂的美意。」
某天,阿寶主動找她問信仰問題,在一起禱告後:「我對你這麼壞,你為什麼還對我好?」這個曾經的施暴者開始稱Kathy不是傻而是有智慧,最終甚至跟著信了耶穌。雖然阿寶仍會間歇性發作,但每當暴力傾向出現時,獄警都會急忙喊:「阿寶快去找Kathy祈禱!」,對阿寶而言,從慣常的暴力宣洩下她找到了幫助自己調適方法,她說:「我現在跟着Kathy信耶穌,不再打人了。」在Kathy被通知提前半年假釋時,阿寶擁抱Kathy,說:「我要第一個祝福你!」
這段經歷讓Kathy深刻體會到神允許她經歷患難,讓她在患難當中經歷忍耐,生出老練,最後讓她成為別人的安慰。在逼迫中,她學會了用基督的愛實踐愛人如己和愛仇敵。
從囚徒到傳道人
出獄後,Kathy到教會實習半年,後受觀塘堂邀請,成為職場宣教幹事,逐步成為宣教發展主任。16年來,她邊服侍邊攻讀神學,成為宣教師。
回望24歲入獄時那個在鐵窗前絕望哭泣的自己,Kathy從未想過神會將這段破碎經歷化為祝福。當年以為完結的人生,如今成為治癒他人的機遇。這一切遠超她的想像,卻完美印證了神的帶領:「不是我能夠做什麼,而是神要在我生命中成就什麼。」從囚徒到傳道人的奇妙轉變,正是一段被平安擁抱的旅程。
抓住神的應許
Kathy的人生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平安不是沒有風浪,而是在風浪中依然能抓緊神的應許。平安,是一個選擇;當我們選擇信靠神,平安就住在我們心裡,不會離開。
即使當年她看不到未來、覺得人生終結,神仍一步步帶她走出幽谷,讓她成為他人的祝福。那些出現在她生命中的天使——「大肚婆」、傳道人、教會同工——見證了神如何親自介入,使一個被定罪的女子,經歷重生與使命。
她以自身經歷鼓勵所有尋求平安的人:「只要你選擇相信主,真正的平安就會進到你心裡,我們要好好地捉緊這份平安。」
文:楊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