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主:讓他們看見希望

讓他們看見希望

很榮幸與感恩,今年一月我們一家應香港宣明會的邀請,參加了「柬埔寨探訪之旅」,實地體驗宣明會助養兒童計劃的工作。

赤貧家庭

頭兩天行程,我們到了柬埔寨北部偏遠地區,也是宣明會剛剛開始展開工作的受助地區。我們探訪了一個家庭,這家人,我們可以用「赤貧」來形容:才30多歲的父母,有五個孩子,年紀最小的還在乳養階段。他們住在以木材和禾稈草簡單搭建而成屋子,家裡物資不多,小小的空間,就是他們吃飯、睡覺、煮食、活動、溫習的地方。

父親告訴我們,雨季的夜晚,他們要不斷在屋內換位而睡。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家只有兩幅牆,但風雨卻不知從哪個方向吹進屋內,所以他們要不斷換一個安全的位置,才能勉勉強強地睡一覺。

由於他們沒有自來水,旱季的時候父親需要出外打散工,然後將一半的薪水用來買水;而那些本應上課求學的孩子,由於連上學的物資也缺乏,加上要留在家裡幫補家計,只能常常缺課。孩子的日常生活也不簡單,例如每天要跑到一兩公里外的乾涸河流裡挖掘小蟹,然後用來製作簡單的食物;又要幫忙栽種蔬菜,但他們的種植知識也相當貧乏,所以產量極低,嚴格來說,根本賣不了多少錢。

唯一感恩的是,在如此缺乏的狀況下生活,孩子的臉上仍有天真爛漫的笑容。只要和他們玩一些簡單的遊戲如跳繩、在地上一起繪畫,他們也可以樂透半天。

第一天行程完結後,宣明會同事於晚飯後安排了一場分享會,聆聽大家的感受。大家心裡都有疑問,其中,隨行的攝影師問:「究竟我們此行的目的是什麼?我們真的可以幫到他們嗎?我覺得沒有可能!」當時全場鴉雀無聲。我心裡也不斷問:「我們就這樣來探訪他們一次、送上一些小禮物,讓他們開心了一天,但究竟對他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 那一晚的心情,的確相當沉重。

然而,我們在行程中,卻慢慢看見希望⋯⋯

 

開始看到改變

行程的後半部,我們一直南下,到了已接受宣明會幫助多年的地區。這裡的情況截然不同,例如我們探訪了一間宣明會參與策劃和興建的幼兒園及小學,他們資助學生上課,又為學校培訓老師。我們看見很多可愛的小學生,他們歡天喜地上課,學習洗手和衛生知識;宣明會的同工又教導父母一起用有限的食材,去炮製具營養價值的飯餐給小孩進食⋯⋯我們開始看到改變。

又例如,我們探訪的另一個家庭,這家人本來的背景,大概就像第一天我們探訪的家庭般,父親曾經是「邊緣青年」――生了幾個孩子,但不肯照顧家庭,甚至有酗酒的問題。後來他參加了宣明會的「喜樂家庭計劃」,自此改變了他的人生觀和家庭觀。他開始出外打工謀生,努力為家謀幸福。十多年後的今天,他們一家數口,從破爛的小房子變成一間大房子,雖談不上是奢華,但至少有瓦遮頭;他們的家後有菜田、有養雞,孩子都已經讀中學了。每個月賺到的多餘錢,他們便用來把房子改善得好一點,或是增添一些新的生產器材,讓他們的家境環境可以持續改善。

生活慢慢得到改善

回想首天行程,我們曾經感覺到絕望,但原來,只要世上還有人肯施予,還有願意幫助人的心,那裡還有希望。感謝主,透過宣明會這個有基督教背景的基構,繼續將希望帶給在絕望中的人。他們不會一次性給居民物資或金錢,而是透過深耕細作的長期計劃,讓助養家庭的生活慢慢改善,有自己的生產知識和能力,很多家庭的命運從此改變。

篇幅所限,不能盡錄,只能說這次行程,確實獲益良多,更讓我深深明白到,每個月微不足道的捐款,原來可以集腋成裘,變成一個給予無數家庭希望的大計劃。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上香港世界宣明會的Facebook專頁或YouTube,一起觀看我們的所見所聞。願主祝福他們的事工。

 

 

文:劉偉恆​​

igbennylauwaihang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