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主:常常感恩

常常感恩

某個深夜,剛剛從剪接室離開,忙了一整天,最好回饋自己的方式,當然是大吃一頓,便走進觀塘一所連鎖快餐店。還未選好食物,就聽到一位年輕女士用極度粗言穢語大罵在場員工:「為什麼我的餐遲遲還未出?」當晚人頭湧湧,員工們手忙腳亂,或許是忙中有錯,換來被大罵卻不可還口,只能無奈道歉。

深夜的爭吵

我見如此風頭火勢,便馬上掉頭離開,走進旁邊的便利店,準備隨便吃個杯麵裹腹。誰知走進店內,又見另一位年長顧客,為了類似「為什麼不肯給我發票」這件事對着收銀員大罵。年輕店員同樣無奈,我見狀又轉身離開,結果那個晚上,最後什麼也沒有吃。

現實與網絡的灰暗

肚子餓事小,當時心裡卻不住地嘆息:這個城市真的很不快樂,單單看眼前所見的人,竟然連一點笑容也沒有,大家都是默然地看着手機。那麼網上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呢?盡是謾罵、咒詛、苦毒、悲鳴。天文台什麼時候發黑雨、什麼時候掛八號風球,都必然遭到網民洗版式大鬧;有人在關注組貼文告訴街坊即將有新食店開張,留言板只會說:「睇你捱到幾耐」、「咁貴搵鬼食」、「睇到都唔想食」、「垃圾」⋯⋯現實和虛擬世界一樣灰暗,有稍一不慎,便會被捲進負能量的漩渦。

如何能令大家快樂一點?我不是專家,亦沒有超能力改變這個世界。人生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就連聖經也有類似的論述,例如約伯記:「人生在世必遇患難,如同火星飛騰。」(《聖經•約伯記》五章七節)但從信仰中,我學習到感恩與埋怨,有時都是自己的選擇,是一線之差。問問自己,每晚總結的時候,你覺得自己是感恩多,還是嗟怨多?

記喜莫記憂

感恩,並不是阿Q精神,不是欺哄自己活得很好,而是找回一個平衡。我們總是傾向「記憂不記喜」,縱使悲喜參半,我們還是被悲的一半無限感染。正如我的電影或劇集上映時,100個讚好的留言也不及一個批評,幾乎可以將我的情緒拉低,太太就會說:「你對得住讚你的人嗎?」

日常感恩的練習

認真想想,回顧一天所發生的事情,是否真的連一些值得感恩的事也沒有?還是我們只聚焦在那些不如意的事情當中,被它們牽着情緒走?聖經告訴我們:「要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上帝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聖經•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16-18節)這段日子,我學習要常常感恩,讓一天從感恩開始,在感恩的心情下結束:一覺醒來,發現自己仍然有生命的氣息,其實已經很值得感恩;一杯美味的咖啡、鄰居親切友善的笑容、那份挑戰重重但又滿載趣味的工作,其實都值得感恩。如果眼前真的找不到值得感恩的事,便看看手機內的照片庫,回望一張又一張可愛的笑臉;又或是在心裡默想人生走過的路,縱然不簡單、不容易,但在最艱難的時候,總有人為我排難解憂,甚至幫我打開一條又新又闊的路,然後跌跌碰碰、上上下下之後,來到今天⋯⋯其實都是恩典。

那天晚上回家,本來疲憊不已,忽然聽到鄰房傳來兩把天真無邪的笑聲,不停的嘻嘻哈哈。我和太太選擇停下來,享受這些美妙的聲音。雖然我不知道饅頭包包在說什麼,但單單聽到她們的笑聲,就覺得十分感恩;剛剛過去的一天,甚至過往的日子,都沒有枉過,也忘記了我的肚子原來很餓。

 

文:劉偉恆​​

igbennylauwaihang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