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暗中尋找光明 海傑從車禍到重生

在黑暗中尋找光明 海傑從車禍到重生

父母對兒子寄予厚望,希望他將來於海外傑出、成就非凡,因此為兒子取名「海傑」,名字的背後,充滿了父母對他的深愛與祝福。

在完成中五會考後,鄭海傑背負著父母的期望,前往美國繼續學業。當時,他並不情願,因為他在香港有很多朋友,且不想離開家人,但最終因為父母的期望,他決定前往美國求學。

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徹底改變了海傑的一生。

車禍發生當天風和日麗,海傑的車子剛修好,但他覺得車子有點不太對勁,不過因為參加了教會的旅行,他還是跟另外兩輛車一起出發。在出發前,大家曾一同祈禱,求上帝保守每一位同行的人平安。誰知,車禍卻在途中發生,這彷彿成了一個諷刺。海傑雖然身受重傷,最終要坐輪椅,但在治療、康復過程中,上帝的平安臨到了他的身上,讓他體會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耶穌的光也依然照耀著他。

車禍發生那年,海傑19歲。

他經歷上帝的呼召,成為傳道人。

在殘疾人士亞運會中代表香港比賽

不要照我的意願

意外後,意志使他保持清醒,直到被送進醫院後,才支持不住。他仍記得昏迷前一刻,已經戴上氧氣罩的自己呼吸異常急促。醒來時,他發現自己已經躺在深切治療部。他睜開眼睛,回想過往的時光——跟朋友打籃球、在教會彈琴、與團友一起在玩耍歡笑,那些片段依舊清晰,但奇妙的是,上帝讓他想起一個片段: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

「如果可以的話,請把這苦杯拿走,但不要照我的意思,要照你的意思。」耶穌的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海傑的心。他學效耶穌心中默禱:「天父,如果可能,我希望能再站起來走路,但請不要按我的意願,而是按祢的旨意。」從那一刻起,他學習放下自己的意願,將一切交託給上帝,並在祂的光中找到安慰。

有朋友曾問海傑,「經歷這麼大的車禍後,你心理上何時才真正康復?」他答道:「大約三天。」朋友感到驚訝,但他深知道,這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他清楚記得,自己尚沒有離開深切治療部,在手術後已經放下掙扎,並決定將自己餘下的一生交託給主。

身為基督徒的他,因著小時候念基督教學校而信主,並在堂哥的帶領下上教會,參加主日學。其中約伯的故事,也給了他極大的反思。當上帝允許撒但試探約伯,讓約伯經歷苦楚時,海傑想像自己也許正是那個被試煉的約伯;他想像在車禍發生前,上帝可能也和撒但有過一番對話。「耶和華對撒但說:『你有沒有注意到這個年輕人?他很順服。』撒但挑戰說:『如果他什麼也沒有,必定會離開祢。』耶和華答應撒但:『你可以奪去他的所有,就是不得奪去他的性命。』」這讓海傑深思:若他選擇放棄生命或不積極接受復康治療,就是辜負了上帝對他的期望。

為何不可以是我

他說,很多人遇上惡疾、意外都會問「為何是我?」而他卻從不這麼想,「我反而問『為何不可以是我?』其實人生都有大大小小的挑戰和困難,經歷了這麼大的困難之後,我覺得困難的出現不是要打跨人,而是要讓人跨越。」他堅信,這場車禍是上帝對他的塑造,讓他變得更加堅強。

住院期間,他讀到了蘇恩佩的《死亡別狂傲》,書中描述在她身上的癌症接二連三的出現,而面對癌症不斷的折磨,她依然保持積極心態,勇敢面對,這讓海傑深受啟發,「未來將會發生什麼事情我不知道,即使車禍之後也有可能會再出一次意外,今次甚或連雙手也沒有了,我還可以積極面對嗎?我不知道,但我預了可能會有這樣的一天,我準備好面對一切。」他深信上帝的恩典與引領,正如耶穌的光,無論面對何種困難,都能帶來希望和力量。

這場車禍,成了海傑新生命的開始。

完成最急切的治療後,他回到香港,並開始大約一年的復康過程,並使用輪椅,也逐漸融入社會。儘管這一切來得如此突然,他卻沒有埋怨。在事故發生的時候,他的女朋友坐在他身旁,他當時是駕駛者,而後座還有三名朋友。當車禍發生時,他選擇將車轉向自己,保護其他人。然而,傷勢最嚴重的卻是他自己,「這令我感到很平安,否則我會感到內疚。」不過令海傑最心痛的是,在他仍未康復出院時,女朋友寫信跟他說分手,並表示希望過一個平凡的生活。

此外,他心中充滿愧疚,覺得自己不孝順,「父母期望我在海外有傑出的成就,卻未料到我還沒有完成學業,就因為車禍回到香港。」他不知道該如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唯有定下目標,「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自立。」他努力讀書,力求完成大學學位,並找到穩定的工作。

生命被陶造

隨著大學畢業,他找到了一份適合的工作,進到社會福利署工作三年。然而,一次出差讓他經歷到上帝的呼召。他經過禱告,深信上帝的心意是要他做一份能與人接觸的工作,而非繼續留在現有崗位。於是,他毅然決定投身於傳道的行列。

他昂然踏上了傳道之路,並深信上帝就如陶匠一般,塑造他成為祂所需要的器皿。上帝不追求完美,而是選擇使用那些看似殘缺的器具。正如保羅所說:「我的恩典是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他深感上帝的恩典,並在自己的軟弱中體會到上帝的完全。

修讀神學期間,他去到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馬鞍山堂實習,「即使我的實習期不長,但多謝教會在硬件設施上做出了一些改動,以便我使用輪椅。」畢業後,上帝引領他進入該堂擔任宣教師,「我在這裡服侍了六年,之後返回母會服侍了六年,然後再次回到合一堂馬鞍山堂,至今合共在這裡服侍了十一年。」

最美的祝福

他坦言,經歷意外後,儘管他積極面對人生,但有些活動一度令他不再願意接觸。例如,籃球曾是他非常喜愛的運動,尤其擅長投三分球;然而,坐上輪椅後,連罰球線的距離都難以應付,他因此不再想打籃球,但他在接受訓練之後卻成為香港輪椅籃球隊,並在殘疾人士亞運會中代表香港比賽。至於彈琴,雖然他擁有靈活雙手,但卻無法使用腳踏。他曾經感到困惑,但有人提醒他,既然上帝保留了他雙手,就應該珍惜並好好利用。他便想到了尋求他人的幫助來解決按腳踏的問題。當時,他兼職教授鋼琴,在眾多學生中,他找到了一位學生幫忙。未曾料到,這位學生最終竟然成為了他的妻子。這一切,都印證了上帝無微不至的關愛。他深知,正如聖經所說:「我們愛,是因為上帝先愛了我們。」如今,海傑與妻子育有一子,一切的美好都是上帝的祝福。

他的學生終於成為了他的妻子

他沒有因為自己的限制,放棄音樂事奉,並組成敬拜隊。

他願意把自己的一生交託給主

他還分享了一首詩歌 ——《神!祢在掌管》:

我望著前路,是迷亂悵惘一片,幾多挫折打擊,未明白造物旨意。
我踏著細沙,在海邊走過,晚風中心裡聽祢聲。
聽颯颯海風,在寧靜細語低訴,眺望滔滔海波,在無言默默宣告。
主浩大能力,海天皆響應,每一刻變幻亦在祢的旨意裡。
神!祢在掌管時間萬有空間,在祢的手裡一切定有時。
神!我的一生,神祢定有預備。莫計得失只想祢來導引。

這首歌詞表達了許多人的心聲,尤其是在困苦中,堅信有一位信實的主會厚賜恩典,並且看顧和掌管我們的生命,因為神就是愛。

無論面對多大的困難和挑戰,只要我們選擇信靠神,神必定會為我們開路。正如海傑所經歷,無論在順境或逆境之中,祂總會與我們同行,賜下平安和力量。如果你尚未認識這位愛我們的耶穌,鼓勵你今天就做出決定,接受耶穌基督為你的救主,經歷祂無盡的愛。

感恩上帝賜他一個幸福快樂的家

他與兒子、爸爸和弟弟,三代同堂。

 

文:愛倫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