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佩霞道出家庭的活水泉源

廖佩霞道出家庭的活水泉源

在多年輔導與家庭事工的路上,廖佩霞傳道常深切感受到,現代家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枯乾」與疲乏。她指出,無論在香港還是華人社會,家庭最大的危機是「缺乏溝通」與「父親的缺席」。

「很多夫妻即使結了婚,也未必真正相愛;一家人吃飯,各自滑手機,心靈距離愈來愈遠。」她說。多年推動家長教育與婚前輔導的她觀察到,若年輕人在進入婚姻前已有團契與信仰的陪伴,家庭的根基會更穩固。她特別強調「同理心」的重要,沒有同理心的家庭,心靈容易乾涸,人便會尋找各樣替代品,如網絡、AI或虛擬娛樂,「但這些都不能取代真實的關係與愛。」

在輔導與牧養的歷程中,廖傳道深知:許多情緒與關係問題,根源於「原生家庭」。而人心的枯乾,其實是與神的分離。她說:「若人願意走出家門,看看大自然,就會看見上帝的創造,看見愛的源頭。」對她而言,大自然正是神所賜的活水泉源——使人重新得力、與神重新連結。

生命三次乾涸

談到「活水」,廖傳道坦言,自己曾三次經歷生命的「枯乾」,但每一次都在神的活水中得到更新。

第一次,是童年的孤單。她是家中長女,曾被疼愛如寶,但隨著弟妹陸續出生,母親忙於照顧五個孩子,父親又長年工作,她常感覺自己被忽略了。「小時候常皺著眉頭,因為覺得沒有人明白我。」直到中一那年參加福音營,她初次認識耶穌。那時雖未完全明白信仰,卻在心裡種下了希望的種子。

第二次枯乾,是青春期的失戀。那段初戀讓她體會「渴望被愛卻得不到真正的愛」的失落。交往三個月後分手,她重新回到教會,深深感受到神的愛——一份不欺騙、不改變的愛。「從那刻開始,我體會到,真正能解渴的愛,不是從人而來,而是從神而來。」後來,她遇見現任丈夫,一同在主裡成長,建立家庭事工。

第三次的乾涸,是在全職事奉後。廖傳道在香港服事青少年超過二十年,她與基督徒父母同心牧養「信二代」,見證了許多年輕人在教會中茁壯成長。然而在中學服事五年後,因工作量龐大,加上接觸許多家庭問題,她的身體出現警號——胰臟長出一個17厘米的良性腫瘤,需接受長達十一小時的大手術。「我那時才明白,靈命不能只靠忙碌服事,要讓神親自成為活水,滋潤我的生命。」康復期間,她與丈夫重新思考事奉方向,並一同修讀家庭治療課程,學習如何以「基督教家庭治療」理念應用在牧養中。「乾涸的生命若不先被神更新,就不能叫別人得生命。」

活水改變家庭的力量

廖傳道引用詩篇第一篇:「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她說,活水就像聖靈——持續滋潤、更新人心,使人能愛到底。她見過太多華人家庭因缺乏安全感與溝通而破裂,也見過因信仰而修復的關係。「真正的平安,來自心靈的活水——當夫妻先與神連結,就能彼此相愛,孩子也會在安全感中成長。」

她分享親身經歷:透過川流不息的搬家,從一結婚便抽到居屋,卻因廁所水倒流以原價賣回房署;及後竟搬入黃金海岸並展開屯門事奉之旅。當結束十四年在香港中學的服事後竟搬到加拿大。神一步一步讓他們看到祂如活水江河,源源供應不斷。

開展新的家庭泉源

移居加拿大後,廖傳道在卡加利的一間西人教會聚會,親眼看到他們如何把信仰融入家庭生活——家庭崇拜、以家為單位的團契,孩子們也在家中自然學習信仰,神藉此再次拓寬她的眼界。另外,她的鄰居是一對退休牧師夫婦,熱心接待人,甚至收養孩子、收留流浪者,「我在他們身上看到什麼叫『活出基督的愛』——不只是講道,而是讓愛從生命中流露出來。」這段經歷激勵她在加拿大推展家庭事工,幫助更多移民家庭從神的愛中得著醫治。她深信:「若沒有神的活水,人的生命就是死水一潭。」她鼓勵信徒活出聖靈的果子——仁愛、喜樂、和平、忍耐,讓這些屬靈的果實成為家庭中的見證。「我們種什麼,就收什麼。若種下愛與饒恕,家庭就會結出平安與喜樂的果子。」

活水生命的邀請

談到「活水生命」的意義,她語重心長地說:「建立並維護家庭真的不容易。世界充滿挑戰——離婚率上升、同性戀、安樂死合法化、人心迷惘、失望等。但只要有神的活水,生命就有盼望。」她相信,當信徒能修身、齊家,福音就能從家庭流向世界。「耶穌說:『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這就是活水的真義,不僅滋潤自己,更湧流出去,使枯乾的心再次甦醒。」

今天,無論你是否正感到疲乏或迷失,這道「活水」仍然為你而流。只要願意敞開心扉,來到主耶穌面前,你也能嚐到這活水——一份使生命更新、關係復和、心靈得安息的真平安。

神帶領她在溫哥華建立家庭事工,與丈夫及一群志同道合的弟兄姊妹成立慈善機構,推動夫婦營、家庭崇拜、婚前輔導等課程,並連結香港、澳洲、英國、南非等地的華人教會。

她深知道:許多情緒與關係問題,根源於「原生家庭」。

 

文:愛倫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