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點好耆心:不再被忽略的父親節

不再被忽略的父親節

母親節剛過,父親節也即將來臨!然而,父親節的關注度普遍不及母親節。曾有機構進行調查,數據顯示:25.8%的受訪者計劃在父親節為爸爸準備禮物、享用大餐,或直接贈予現金;15.2%表示會打電話問候或回家陪伴爸爸;而有多達47.8%的人則表示沒有任何特別的慶祝安排。另有一項關於「哪個節日的消費最高」的調查指出,受訪者最願意花費的節日依序為情人節(39.2%)、兒童節(37%)、母親節(21.1%),而父親節僅佔2.8%。此外,由於男性商品遠不如女性商品多元化,商家在營銷策略上也傾向著重於母親節。這些因素都使得父親節相對冷清。

為何父親角色會遭遇這樣的「冷待」?有觀點認為,這與情感距離與表達方式的差異有關。傳統社會中,男性往往是家庭的經濟支柱,父親需要外出謀生,而母親則在家照顧子女,孩子們自然與母親的關係更為親密。此外,女性在情感表達上普遍比男性細膩豐富,子女較容易感受到母親的愛;相反,父親給人的印象多半是嚴肅、內斂,甚至顯得冷漠。因此,母親的角色往往比父親更受歡迎與愛戴。

美國著名婚姻治療師蓋瑞·查普曼(Gary Chapman)指出,人們表達與接收愛的方式各有不同,他將其歸納為五種「愛的語言」:

  1. 肯定的言語(Words of Affirmation)
  2. 精心的時刻(Quality Time)
  3. 接收禮物(Receiving Gifts)
  4. 身體接觸(Physical Touch)
  5. 服務的行動(Acts of Service)

許多男性(特別是上一代)不善以言語表達愛,卻常以行動來傳達情感——例如帶家人出遊、買玩具給孩子、背起子女、努力工作養家等。

筆者服事長者牧區,常主理安息禮。有一次的安息禮中,逝者與子女的關係疏離,原因可追溯至其年輕時為了養家而隻身赴海外做「黑工」。他的子女是在「沒有爸爸的日子」中長大的,內心長期感到被遺棄。筆者在安息禮中安慰家屬,並分析做「黑工」的辛酸:每日只能工作與睡覺,無法自由外出,擔心被發現遣返;即使生病也不敢就醫,生活艱苦且孤單。筆者設身處地地問道:「若不是出於愛,在妻兒尚在身邊的時候,又怎會甘願獨自遠赴異鄉、吃這樣的苦?」相信他背後的動機正是愛——為了改善家人的生活而甘心承受一切。安息禮完畢後,他的子女淚流滿面地表示,如今才真正明白父親當年的辛酸與委屈,也因此釋懷了多年來的誤解與不滿,甚至感到一絲愧疚。

父親節將至,讓我們好好珍惜與父親相處的時光,多一份認識、多一些欣賞與肯定,免得將來留下遺憾。祝天下的父親,父親節快樂!

 

文:翁奕賢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