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點好耆心:信仰讓晚年閃亮

信仰讓晚年閃亮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於1979年創立「老人節」,訂為每年十一月第三個星期日。至1993年,獲香港政府正式承認並改名為「長者日」,旨在表揚長者對社會的貢獻,並提倡「積極晚年、老有所為」的信息。每逢長者日,社聯都會聯繫政府部門、公共交通營運商及景點機構等,為長者提供特別優惠,向他們致意。

談到教會的長者事工,許多人往往把長者視為「被照顧」的一群。由於他們年長、身體或有不便,教會便傾向只為他們安排靜態活動。然而筆者認為,長者雖有健康限制,卻並不代表他們不能貢獻教會(甚至貢獻社會);他們雖年事已高,卻不一定沉靜拘謹、暮氣沉沉,反而可以活潑開朗、朝氣勃勃。

其實,長者平日生活已相當「安靜」,教會豈不是更應為他們預備一個充滿歡笑與活力的聚會嗎?因此,筆者深信無論是恆常的牧區聚會,或節期性的慶祝活動,氣氛都應該是活潑、熱鬧、喜樂的。同時,應鼓勵長者參與不同的事奉崗位,甚至成為表演嘉賓,與眾人一同營造積極愉快的氣氛。這樣的氛圍往往能感染那些性格內斂、較為被動的長者,使他們也願意主動投入其中。

筆者曾認識一位因家庭問題而患上抑鬱症的長者。後來在家人的鼓勵下,她開始參加長者牧區聚會。起初她只是靜靜地坐在角落,後來漸漸變得積極起來,甚至參與事奉,成為別人的祝福。她曾分享,自己初次參與聚會時,深深感受到眾人從心而發、從神而來的喜樂,這吸引她去尋找這份喜樂的源頭。最終,她認識了主耶穌,明白祂是一切福樂的泉源,生命因此被改變。

有長者表示非常期待每週二的長者牧區聚會,即使身體不便或有疼痛,也堅持出席。有些人以往每月只記掛着初一、十五上香,如今則惦記着週二的牧區聚會和主日崇拜。有位長者每當輪到她事奉,總是早早到教會,預備好心靈身體迎接服事,十分珍惜每次事奉的機會。她們的榜樣也激勵了其他肢體,甚至有同工笑說:「這些老友記比年輕人還要活潑積極呢!」

正如詩篇九十二篇14節所說:「他們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要滿了汁漿而常發青。」

 

文:翁奕賢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