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親子專家

80分父母:誰是親子專家

最近筆者為一班媽媽講授「兒童發展心理」線上課程,其時正值第五波疫情高峰、學生停課、失業率高、超市搶購潮等背景,這些家長仍然願意花時間精神學習親子課程,令我很感動和欣賞。其間我們就參加者的育兒困難互相分享討論,例如何時、如何與孩子分床睡覺。各參加者有不同親身經驗和做法,可以聽得出某些家庭的子女有特別情緒和成長需要,很難由「專家」一言堂地指示「正確」做法。

筆者提出,無論別人怎麼評論,每天對著子女,「承受」他們的情緒,回應他們需要的,仍然是家長本人,所以我們可以多點相信自己對子女的認識,接納自己已付出的努力和嘗試,按家庭的實際情況去教養子女。各位媽媽對此均有很多感受,呼喊內心的委屈:「正是如此,每日面對子女的是我們自己,只有我們最清楚當中的困難!」

家庭治療(Family Therapy)對家庭有系統化的分析,由家庭結構、互動模式、溝通方法都富有精闢的見解,有助改善和鞏固家庭,包括夫妻婚姻和親子關係。然而理論跟現實始終不可能無縫接軌,家庭有很多變數,每孩子均有其獨特性,照顧者也有其情緒和限制,即使是家庭治療師,也不可能每次均以標準同理心回應孩子的訴求。參考理論固然可取,但臨牀經驗也很重要。每個家長對自己的子女均有豐富臨牀經驗,其實已經是家庭的親子專家:如何定訂時間表、賞罰制度如何具體執行、飲食習慣如何調節安排等,往往父母較專家有更適切的見解。

為人父母是成為「大人」的重要轉捩點之一,既然作大人,心態也要像大人,不能再好像小朋友般只想快點得到「答案」,跟著答案做。如同羅馬書十二章2節所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

的確,作為家長,我們很多時候會進修,聽「專家」的意見,醫生這樣說、心理學家這樣說、言語治療師這樣說,參考別人的見解當然有其價值,然而,我們為子女作的最終決定,未能「外判」。只有我們最清楚自己的信念、子女的獨特性,有時作為家長,必須找回內心的聲音,壯大這聲音,跟隨這聲音,為自己的決定承擔責任。

 

文:Kelly 媽媽 kellyymicahh@gmail.com

80後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兩個孩子的媽媽。星島日報親子專欄《小手牽大手》作者。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