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分父母:抱抱

抱抱

1958年,美國心理學教授哈洛(Harry F. Harlow) 進行了一項實驗,主角是一隻出生只有數天的猴子,牠被放在一個實驗室的籠子裡,裡面有兩隻假的猴媽媽,一隻是柔軟的絨布母猴,另一隻則是用鐵絲紮成的母猴,其胸口放了個奶瓶。相較起只是渴望得到生理滿足,以及有奶水充飢,小猴子更常擁抱絨布造成的猴媽媽,希望藉著那柔軟的撫摸觸感,得到心靈上的安慰。

1980年代,美國的孤兒院出現嬰兒死亡潮,原來因為當時盛行的育兒理念是成人與嬰兒接觸並不衛生,所以孤兒院規定護士不能擁抱嬰兒。直到1930年,心理學家才指出死亡潮是由於嬰兒缺乏擁抱,故此失去生存下去的意志。自此,孤兒院改變了政策,要求護士一定要多抱抱嬰兒,才令他們恢復活力。

從以上例子可見,擁抱乃是人的原始需要。華人家庭有時對於身體接觸未必感到最自然,然而筆者的經驗是,很多時候,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確是「一抱泯千愁」。在跟孩子爭執不下之時,有時小朋友對道理其實是清楚的,他們為甚麼不願意認錯或者「聽話」,可能是因為不憤氣,或者覺得父母無需要語氣這麼強硬,這個時候,與其堅持講道理,不如先抱抱,這個放下高高在上姿態的動作,會溶化小孩子的心,可能他們嘩一聲就把委屈哭了出來,這時候家長慢慢講道理,孩子才會聽進耳內。

上主也常擁抱我們,以賽亞書四十六章3-4節:「雅各家啊,以色列家所有餘剩的人哪!你們都要聽我的話,你們自出母腹,就蒙我懷抱;自出母胎,就蒙我提攜。直到你們年老,我還是一樣;直到你們髮白,我仍然懷抱你。我以前既然這樣作了,以後我仍必提攜你;我必懷抱你,也必拯救你。」

筆者鼓勵家長們不要吝嗇給予孩子肢體上的親密感,多點抱抱子女。開心時,父母與子女擁抱感受歡樂;傷心時,擁抱傳遞的溫暖勝過千言萬語。

 

文:Kelly 媽媽kellyymicahh@gmail.com

Kelly 媽媽Facebook專頁

80後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兩個孩子的媽媽。星島日報親子專欄《小手牽大手》作者。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