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分父母:移民潮下的小孩子

移民潮下的小孩子

這段日子不少香港家庭移民到英國、澳洲、加拿大等地方,對走的人和留下來的人而言,其實都有一些心理影響,值得留意和調適。

筆者在輔導工作上遇到一些剛移民外國的成年人,我們以線上輔導的方式進行心理治療。我留意到不少個案對香港和留港的家人都有不捨的感覺,懷念這裡的人和事,例如是一些風景、美食、朋友以及長輩們。某程度上是思鄉(Homesick)了。

同時間,筆者在家中也見證兒子麵對兒時玩伴移民英國後,依依不捨的心情。他與好友自兩歲開始認識,二人建立了四年多的深厚友誼。好友於年頭離港,期間兒子提起好掛念他,於是我著他錄音和寫信,他畫了以前他們在幼兒園玩的片段在信紙,在我眼中,他是在抒發對「失去」(Loss)的哀悼感受。把信封貼上郵票,投入信箱,是哀悼過程的儀式。

三個月後,兒子更加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以外,原來自己有一份沒被覺察的思念在心中。他夢見了好友,夢中他們成為鄰居,一起上學、玩耍、Sleepover。這個夢喚醒了他隱藏的感覺。當日我們開心外出行山、下午茶時,兒子突然開始扁咀,差點落淚地說:「我好掛住毛毛……」。他開始明白了移民的意思,原來真的要一段長時間見不到面了,他開始為「失去」而傷心。

我陪伴他感受傷心的情緒,聆聽他不捨得的是甚麼,包括面對面和好友玩的時光,可以經常相約踢足球的機會,爭吵打架過後又和好的回憶……把失去以言語道出,是抒發情緒的方法。父母只需要耐心聆聽,加以肯定他的感受,已經是很好的陪伴。接著,我詢問他是否同意我把他的思念之情,轉達給其好友父母,並安排視像通話。兒子同意了,想到可以與好友繼續保持一定的連繫(Bonding),他的心情平伏了,重展歡顏。

之後兒子和好友進行了一次視像通話,大人不參與,他們自己談一下「無聊」瑣事,做了個Home Tour,甚麼也笑一餐。兒子終於也更理解到好友已經在外地有新居所,短時間內他們也不可能面對面玩耍。但在這過渡的階段,這些虛擬(Virtual)的接觸,卻盛載著真摯的感情,幫助小朋友初嘗人生中的「失去」。

「尋找有時、失落有時……」傳道書三章6節

 

文:Kelly 媽媽kellyymicahh@gmail.com

80後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兩個孩子的媽媽。星島日報親子專欄《小手牽大手》作者。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