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分父母:愛恨交纏

愛恨交纏

最近有網民在連登討論區發文,指與太太育有四名女兒,每日生活都只是環繞湊女,忙著換尿片、餵奶、沖涼,忙著報Playgroup、報小學,連睡覺吃飯都沒有時間,慨嘆生活非常疲累,甚至直言「好憎自己嘅小朋友」。這位爸爸網民亦提到有了女兒導致與太太關係變差,身體和財力都超出負荷,一度想放棄婚姻及女兒。此帖文引起網民熱議,例如怪責該名爸爸「生之前冇諗清楚」、「冇能力就咪生,仲要生四個女,擺明想追個仔啦」。

筆者想到,如果基督徒父母看到這篇帖文,又會有什麼感想和評價呢?基督徒著重愛,效法耶穌,強調愛心、忍耐,大概都不會認同這位爸爸的言論?

然而,我們可以仔細看看,這位爸爸其實沒有做什麼傷害妻子、女兒的行為,他只是表達(呻)自己真實的感受。一個人能夠誠實面對其真實感受,有時較壓抑、否認等防衞機制更有效管理自己的行為。以言語去表達感受本身已經是抒發情緒的一種方法,加上表達了之後,身邊的家人、朋友、治療師等,才會明白當事人的困擾,看到他渴望被幫助的需要。

事實上,愛和恨仿似對立,卻都是與生俱來的情感。即使嬰兒看起來像個天使,滿足開心時親近父母,向我們甜笑擁抱,但其實為人父母的,可能都會留意到嬰兒天生也有「攻擊性」。例如,嬰兒生氣、沮喪、得不到滿足時,可能會咬媽媽的乳頭,或者哭著拍打抱著他的家人。可見愛恨並非互相對立,而是從關係一開始便同時並存的感受。

同理,幼童、小學生、中學生子女有時也會在被父母訓話、責罰的時候說出如:「爸爸/媽媽好衰,我唔鍾意你!」的句子,心裡也真的有討厭父母的感受,其實這是很真實的當下感覺,但並不會掩蓋子女也很愛父母的部分。

至於作為家長,當孩子鬧情緒、「對著幹」的時候,或者要犧牲睡眠、自由悠閑時間,或者因為疫情要全天候照顧停課子女的時候,偶然心裡有覺得子女「好煩」的感覺,其實也是很自然、可以被諒解的,並不代表自己是不愛孩子的壞父母。

故此,希望讀者們閱畢此文,都可以更加接納與家人之間,愛恨交纏的關係本質。

 

文:Kelly 媽媽kellyymicahh@gmail.com

Kelly 媽媽Facebook專頁

80後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兩個孩子的媽媽。星島日報親子專欄《小手牽大手》作者。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