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您辛苦了!
傳統中母親節往往比父親節隆重,是否因為男人莊重嚴肅,不茍言笑,造成父親與子女間的隔膜?
Tony說:「可能父親形象一本正經,令人畏懼?下班回家有如『父王駕到』,許多不成文的規矩,家人要全聽他指揮。子女情緒或許受壓抑,哪有心情慶祝父親節!」
爸爸印象
琪琪說:「小時候覺得『爸爸是超人、偶像』,水、電、木工都會做,還會講故事,講笑話逗大家開心,因此我心甘情願千依百順聽他的。可是漸漸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見解時,爸爸有新的口頭禪:『吃我的、住我的,就得聽我的。』」
軒仔說:「我覺得如果爸爸有好榜樣,肯做家務,訂出的規矩自己又帶頭遵守,保持家中整潔有序,要聽他指揮並不難。若是其身不正,又如何令家人折服?」
洪仔說:「我爸爸從來不會板起面孔,倒是樂意同孩子玩耍,尤其是增強體力、協調能力的遊戲。爸爸的名句是『跌倒了,自己爬起來!』想起我還小的時候,必定是牽我手步步走,然後慢慢放手讓我學習自己走。」
阿Joe說:「爸爸下班回家最常躺在梳化上看手機,甚至埋首玩電動遊戲,有時將衣物鞋襪亂丟。直到媽媽一嘮叨,爸爸便會辯稱『緊張工作之後要舒緩壓力』,不過也會馬上放下電玩,幫忙洗碗等家務事。」
小強說:「我爸爸從來不讚揚嘉許我,說是不寵壞,怕我驕傲自滿。考試科目有好有差,爸爸就只有批評、挑剔:『不要沾沾自喜,難道不可以科科優秀?』」
小儀說:「我爸爸很少過問我的學習、交友、有沒有被人欺負?偶爾會說:『還有進步空間!繼續努力!加油!』然後又去做他自己的事或「翹起二郎腿」看電視。」
Amy說:「我想被父親埋怨指責的機會都極少,他很多應酬,早出晚歸,有時出差,常常見不到面。可能在他心中『會賺錢養家就是好男人』!」
新朋友Jimmy說:「我更慘,老爸打麻將上癮,常常吃飯時還不見人。家裡的事情能夠不管就不管。有時還發脾氣,不知是輸牌還是工作不順利,令到家中雞犬不寧。幸好還不至於打人、爆粗口。」
爸爸的職責
敏姐說:「上帝建立家庭有男有女,性格不同,父母分擔不同角色——作母親的通常在生活上關注多些,細心呵護;作父親的未必有求必應,可能側重於讓孩子獨自完成,建立自信、有勇氣,理性分析和做計劃。因此作兒女的應當向父親學習承擔責任,學習面對危機,不逃避。」
駿哥說:「記得軒仔說4歲時爸爸就帶他去教會的兒童主日學,Tony說4歲時爸爸就帶他去學游泳。這都是好父親的形象,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分辨甚麼該做不該做,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懂得如何與外界人士交往相處;父親要求兒女幫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是學習生活技能,培養責任感;限制兒女上網和玩電動的時間,是訓練自我約束。有的作兒女的把父母的指教看作是粗暴干預,動不動引用經文『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去抵制。其實正常情況下父母都是為子女好。子女明白父母的苦心,上帝『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聖經以弗所書六章1節:『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裏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讓我們向父親獻上感恩、讚美和祝福!
文:田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