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爸媽溝通不再煩

與爸媽溝通不再煩

5月有母親節、6月有父親節。洪仔盯著手機屏幕說:「我剛剛查到,7月第四個星期日是美國的父母節,而聯合國宣佈全球父母節卻是6月1日,感謝父母的無私奉獻和犧牲。」

問這問那白費功夫

琪琪說:「假日能夠聚餐當然期待,但又是製造一個機會讓爸媽問這樣問那樣……很煩!我寧願平時回家可以躲進房間有自己的世界,父母不知我們是做功課、上網、還是玩電動,管不了。」

Tony說:「爸媽問有什麼理想?準備考哪間大學?讀什麼科目?下一句就一盤冷水潑過來:『讀音樂、美術、體育?畢業後找什麼工作?躺平啃老嗎!』『關心你都是為你好,為你的前途著想!』老八股大道理一套套,子女想申辯都沒機會說。」

軒仔笑笑:「父母認為好的,未必是孩子想要的,而且父母未必深思熟慮、從長計議,卻又望子成龍——中小學時週末安排滿滿的活動,又補習,又學音樂、美術,雄心壯志想孩子做科學家、作曲家、畫家……我有個同學,爸媽勉強她唸的科目不是她喜歡的,無奈之下妥協順從,畢業後找的工作與學的專業完全無關——即是白學。」

小強說:「我鄰居玩伴在父母脅逼下學鋼琴,努力考到五級證書之後,就『躺平』從此不碰鋼琴。」

Amy說:「有時週末想同朋友相聚,爸媽問『是男是女?』『小心別人給你的飲品加料!』有時又問『拍拖未呀(有談戀愛嗎?)』我乾脆推卻說情願不結婚,不用遷就別人,不委屈自己。」

新朋友Jimmy說:「你們還可以一問三不答。最慘是我,做多錯多,雞毛蒜皮,聽到的都是質疑、不耐煩的批評反問——『那麼簡單都不會,總是笨手笨腳』、『可以做對一次給我看嗎』、『我有說可以嗎』……不是誤解就是衝突。」

阿Joe說:「很多時候爸媽問『功課做完了嗎?』『有沒有跟同學吵架?』其實只是公式化發問,並沒認真聆聽;從來不問我們遇到什麼趣事、困難,也不太關心我們開心還是沮喪。」

從自己開始先做好

敏姐說:「因著時代的變遷,我們與父母的成長背景、教育、生活和思考方式有差異,做成價值觀、處事方式和思考邏輯不同,因而子女往往覺得被操控,無論做什麼都無法滿足父母的期望。《聖經》說愛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我既相信亦盼望父母的關心真的是『為你好』。耶穌也曾說:『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給他蛇呢?』因此當爸媽說話時,我們要暫停看手機、電腦,認真聆聽,有問有答,適時回應點頭,有眼神交流,讓父母感受到他們被重視、被尊重;也要注意語氣和措辭。可以說是先做好我們的本分。」

駿哥說:「敏姐的提醒很好。我見不少青少年的回應是『不知道』、『沒事啦』、『隨便啦』、『真的嗎』、『還好』,更離譜的回應『要怪就怪基因遺傳』、『你別碰』、『你有病』,對父母一點都不尊重!我回想讀書時除了專注學業,還不忘熬夜滑手機,早上起床才匆忙洗澡刷牙,我爸說我『乾淨出門扮紳士,邋遢上床似狗窩』。我不以為然,直至疫情期間才明白父母心腸,一改『邋遢上床』的陋習。人的本性很自我,不容易接受別人指出缺點,父母一出聲,我們就覺得是嘮叨,我們就不耐煩。《聖經》教導我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父母嘮叨或許不完全對,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根據;而且,即使父母有錯,我們也可以『凡事包容』。另一方面,我們也應『存謙卑的心』,檢討一下自己日常生活中有沒有盡自己的本分?做對了多少?做錯了多少?言行舉止給別人留下什麼樣的印象?甚至更進一步思想一下『耶穌會怎麼做?』。我們不能改變別人,但可以改變自己——少責怪,多傾聽;少頂撞,多順從。」

小儀說:「平日爸媽和我都各自忙碌,缺少溝通機會。我想趁暑假結束前帶他們去旅行、購物,尤其是他們的英文能力有限,我理所當然要給他們介紹有特色的東西,也讓爸媽品嚐異國飲食。當然,外遊時要兼顧的事情比較多,我想可以藉此溝通更多和培養感情,也可以幫助爸媽適應新時代、新科技。」

文:田距 / 圖:Ines Lee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