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傷痛(下)

校園欺凌

曾提到青少年所遇到的傷痛,其實他們的傷痛有很多方面:

小朋友最常遇到的,就是校園或身邊群體的欺凌;這種欺凌或會在語言上、身體上和網絡上,很多時候會造成他們害怕、焦慮,甚至不敢外出。

青少年的文化是比較殘忍的,意即他們彼此交往,很多時都包含欺凌的因素,就像在電影“Mean Girls”(賤女孩)中,可以看到小朋友聚在一起,總愛以一小群人去欺凌或欺負其他小朋友,很自然地被傷害的人,慢慢就會變成去傷害別人的人。

性威脅

性威脅,例如在網絡上用一些色情的言語或挑逗,甚至把裸體照片放上網,這些都會造成孩子成長後懼怕群體,或因羞恥感而不敢面對周圍的人。

種族歧視

無論身處在一個何其開放的環境中,種族歧視都很真實,因為亞裔的長相和不屬主流社會,我們的孩子在上學時,很多時内心也很害怕或焦慮,以致他們缺乏安全感。大家都知道 Columbine high school 的槍殺案,當時我正在教主日學,我問學生們:「父母有沒有和你們談及有關這宗槍殺案?」小朋友搖頭表示父母沒有跟他們說説。我問他們:「當聽到這個消息感覺如何?」這一班五年級的學生,每一個都舉手說他們很害怕,很明顯看到他們很缺乏安全感,進入校園不知道會發生甚麼事。從我在大學教書時的經驗看來,大學生也不例外,他們同樣會感到進入校園未必安全。

離世哀傷

我們的孩子也會面對哀傷。如果遇上很親近的家人、好朋友,甚至很愛惜的小狗離世時,也會因為失去他們而帶來不捨和哀愁。記得有一個爸爸帶他的兒子來見我,他覺得兒子情況不妙,認為他有抑鬱的症狀;但當我跟他傾談時,得知原來是他的女朋友剛與他分手,所以他正處於傷痛之中。當我和他深入探討這個問題時,他便慢慢學到,在學校如何處理他和女朋友分手的感情事。

社會不公

至於青少年或大學生,就要面對社會上很多不公義,他們不喜歡看到一些被欺凌,或弱勢的群體受到不公平對待的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心靈亦會感覺到不平衡。當他們大學畢業踏足社會的時候,其實都一樣要面對如何在這個社會中生存。除找到一份工作外,如何肯定自己的價值?如何繼續在職場中成長?怎樣在一個仍然有種族歧視的職場中,去肯定自己和表現自己?這些都成為他們很大的壓力。

尋求治療

如果青少年在成長中遇到虐待,包括語言、身體,甚或性虐待時,他便需要向一些專業的心理輔導或精神科醫生尋求治療。今天講題的目的,就是希望父母們能夠了解青少年所遇到的困難、傷痛、壓力,從而更有耐性,更有愛去接納他們、聆聽他們、了解他們、支持他們、肯定他們,以致他們能夠展翅上騰,面對一個充滿挑戰的社會和將來。

 

林呂寧華(資深心理輔導員)

作者簡介:林呂寧華在美留學時認識神。大學畢業後,在香港的學園傳道會Campus Crusade/CRU 全職事奉三年。 1980年進入達拉斯神學院接受裝備,先後獲達拉斯神學院DTS基督教聖經碩士學位(MABS)及休斯頓大學輔導碩士學位(M.Ed.),並於1986年取得專業心理輔導的執照(LPC) ,之後取得輔導督導者專業執照(LPC-S),在休斯頓大學及萊斯大學國際學生中心當輔導及資深副主任二十多年, 現為福遍中國教會輔導中心及角聲輔導中心主任。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