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定自愛

80分父母:自戀定自愛

大兒子升小一前有一些面試安排,通常都是他自己一個面對老師進行面試,完成後,我當然會問他覺得剛才表現如何,而他多數情況下都會笑著舉起V字手勢説:「Perfect!」,令我感到莞薾。縱然當時不知會否面試「成功」,我也感到任務完成的釋然,因為重要的從來不是結果。

精神分析師Heinz Kohut提出一個有趣的說法,就是自戀其實是自愛的一種展現,是先天性的一種傾向。為人父母的應該都會留意到孩子很多時喜歡在我們面前「認叻」,其實這些時候他們正豎起耳朵,期待作為家長的我們能夠讚賞和認同自己。

Heinz Kohut認為父母的肯定有助孩子發展健康的自戀,當一個人對自己有足夠自信心,長大後就不用抓緊別人尋找安全感,或者封閉自我以逃避被拒絕的可能痛楚。另一方面,健康的自戀使人不必壓抑對自己的欣賞,繼而亦歡迎其他人展現他們的長處,並不會感到嫉妒或者自卑,減少攻擊別人的衝動。

Heinz Kohut的自戀理論使我聯想到基督教信仰經常提及愛人如己,我們學習愛人的時候,能否也知道如何愛自己?愛自己是否太「自我中心」的表現?喜歡自己,接納自己,其實都是與別人融洽相處的基礎,如前所述,扭曲的自戀使我們瞧不起別人,健康的自戀卻讓我們放過別人。不用落力爭取他人認同,或者害怕別人太過靠近,可以想像,與他人相處時必然更放鬆自在,可以享受關係裡的連結和平衡。

香港的(流行)文化有時令人內化一種看法:刻薄(Mean)、「互窒」等於幽默感,是關係好的證明;不過在家庭場境,小朋友有時未必明白這種「窒人」的「幽默感」,家長的無心之言可能打擊到他們的自信。當然,我們不用盲目吹捧孩子,但適度的讚賞,反映他們的客觀能力和潛質,仍然是可取的家庭文化。

最近,兒子跟我說自己是全班第三受歡迎的人物,雖然我心裡覺得好笑,還是鼓勵他,與他討論一下排行榜上冠軍和亞軍誰屬,受歡迎的客觀條件是什麼,順道了解一下他班內的互動和氣氛。自戀定自愛,其實是一枚銀幣的兩面。

 

文:Kelly 媽媽 kellyymicahh@gmail.com

80後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兩個孩子的媽媽。星島日報親子專欄《小手牽大手》作者。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