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省察有助看清真相

自我省察有助看清真相

好多家長與我交談時說出感到懊惱之處,那就是子女常將父母原本的好意錯誤理解,甚至認為是一種另類管束,繼而選擇「左耳入右耳出」之態,甚至在父母未完全表達完整句子前,子女已自動拒聽。我瞭解家長,其實不懂得如何在管教與朋友身份上表達得恰如其分,例如認為子女要從失敗中學習教訓才能成長,但急於指出問題又怕成為子女的壓力。於是,我邀請家長即席示範,當時是如何向子女表達想傳遞的訊息,聽了後,才發現怪不得子女收不到父母傳遞語重心長的好意。我試用一個例子去說明﹕

一位在近乎沒有家庭秘密環境之下成長的媽媽,從小就已習慣「想到甚麼就直接表達甚麼」的家庭文化下長大,所以,當她發現自己的孩子在人前人後一個樣時,便很擔心他會否心理不平衡。後來,我又提醒她要多用邀請式句子來與孩子溝通才讓對方感到不受壓迫,但這媽媽立即產生了一個疑惑,就是她認為一家人又何須太咬文嚼字,過於有禮貌去相處,那豈不是更難發展親密關係?我很喜歡及珍惜家長向我的提問,因我才可以引領她如何思想通達。首先,我讓她先瞭解,當她認為孩子處事及行為有負面判斷時,這會讓彼此產生不信任,以重語氣來作反應。於是,我會用一些引導式問題來讓家長去看清真相,例如當有情緒波動時,可以問自己當下的感覺是甚麼?為何有這感覺?你真正需要甚麼?你是否有足夠的心靈空間與對方繼續討論問題?是否觸及自己脆弱的部分?當我們能每次做一個與自己同在的自我省察練習,我們便能夠將已瞭解自己的需要內容向對方分享,對話就變成了讓對方去瞭解自己的需要和感覺,而不是從不同的向導作爭吵。最後,這位媽媽明白這只是家庭文化上的差異,因她的需要是透過直接表達才有安全感,例如說﹕「我唔明你意思,你講清楚啲。」而孩子卻希望媽媽透過用心聆聽後真心明白他內在的傷痛,而不需要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這位媽媽可表達﹕「多謝你用心的分享,剛才我聽到你有無奈感,好似正面對為難的事,你可否幫忙我明白你多一點感受呀?」最後,我提醒那位媽媽先調整好心態後,即不是包裝而是選擇尊重對方的需要和感受,才能真心表達以上的邀請句式。

當人在無力感和不知所措時,也會導致情緒失控。在爭吵時,我建議回想當初討論的主題是甚麼;用平和的語調,如說話聲線輕一點、速度慢一點;用事實,即不加個人主觀感情向對方作驗證;相信彼此是會進步,即只是用錯方法而已。

「心中憂慮,使人消沉;一句良言使他歡喜。」〈箴言12﹕25〉

 

文:馬君蕙(家長EQ課程訓練顧問)

歡迎收聽【號角聲】網播節目

   馬君蕙:成長‧「家」長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