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傷痛(上)

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機

很多父母十分掛心青少年會經歷甚麼傷痛,這是十分重要的課題。在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未必了解他們的困難和傷痛。根據2020年美國 Centers of Disease Control 的統計,10至14歲自殺的兒童已超過500名,而15至20歲自殺的青少年,一年中也有6000人。

疫情流行期間和疫情之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危機,已成為全世界關注的問題。Centers of Disease Control 再一次告訴我們,在新冠疫情封城最初的7個月,12至14歲的孩子因精神健康求診的個案,在美國醫院增加了24%;直至2021年10月,根據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兒童專科的統計,擔憂小朋友、兒童和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問題,已進入國家的緊急狀態。如果青少年每天上網超過5小時,他自殺的可能性,是那些每日上網不超過1小時的孩子的兩倍,可見青少年自殺和內裡經歷的傷痛,是我們不可再忽視的。我們要清楚了解,為何有那麼多青少年會自殺和傷害自己。

預防自殺從了解開始

主要原因很多時是來自家庭的高度衝突和暴力,此外,就是孤立感和缺乏社會支持。如果跟父母關係疏離,在疫情中又缺乏學校的群體生活,小孩子容易陷於衝動的自殺行為;另一個原因就是,家庭或親屬中有自殺史,令他們誤以為這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就是孩子應付繁重的學業,壓力十分大。

我們知道這些問題,也看見數據,也會擔心,但最重要的是預防。如何防止青少年自殺或發生傷痛的情況呢?預防從了解開始,青少年成長的傷痛很多時來自家庭,他們與父母相處時,經歷很多挫敗,他們知道父母愛他,卻無法與父母有感情上的連結,也難有美好的溝通,自小的疏離導致沒有建立緊密的關係,即使後來父母怎樣關心他們,他們仍然感到孤單,與父母有隔膜。

被標籤承受莫大壓力

另一個原因就是身份認同的問題,因為亞裔的小孩子,在主流社會中,始終只佔小部分人口,很多時在校內會因為被邊緣化而感到孤單,或被標籤而承受莫大的壓力。甚麼是標籤?亞裔的孩子,很多時都被視為「模範」的少數民族,社會人士對他們有一定的期望,尤其是中國的小孩子,家人和師長都會覺得他們的數、理、化科目,一定比其他孩子出色。面對別人的期望,家長要孩子勤勞、忍辱負重,這個標籤很多時會成為小孩子心靈的壓力。有一個心理學的實習生告訴我,當他做兼職的時候,因為數學不是他的強項,很多時計數都會出錯,但是他的上司經常覺得很奇怪,說:「你是亞洲人、中國人,為何你的數學那麼差呢?」

青少年會遇到很多傷痛,而不同年齡,遇到的挑戰和困難都不同。他們會遇到甚麼傷痛呢?下期再詳細討論。

 

林呂寧華(資深心理輔導員)

作者簡介:林呂寧華在美留學時認識神。大學畢業後,在香港的學園傳道會Campus Crusade/CRU 全職事奉三年。 1980年進入達拉斯神學院接受裝備,先後獲達拉斯神學院DTS基督教聖經碩士學位(MABS)及休斯頓大學輔導碩士學位(M.Ed.),並於1986年取得專業心理輔導的執照(LPC) ,之後取得輔導督導者專業執照(LPC-S),在休斯頓大學及萊斯大學國際學生中心當輔導及資深副主任二十多年, 現為福遍中國教會輔導中心及角聲輔導中心主任。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