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表達
三個星期前,一位母親焦急來電,傳給我幾張X光片和一份診斷報告:「我剛剛發給你一些資料,請給我你的意見。」
我仔細查看後回答:「我不是腳科醫生,但我同意報告的內容,看起來沒有骨折或其他大問題……這是誰的腳?報告上寫的是印尼的醫院?」我注意到了來源地。
盡母親的責任和行動
那位母親追問:「是我女兒,騎摩托車發生車禍。你認為她該回美國治療嗎?」
我提供了一些資訊:「我不是專科醫生,但只要沒有外傷、沒有明顯腫脹,能搭飛機回來當然是好的。我不是貶低印尼的醫療水準,只是對她來說,這裡比較熟悉,也有醫療保險,你也能就近照顧她,不是嗎?」
我認識這位單親媽媽多年,知道她的女兒在外州工作,很少回家。我記得她曾用「非常獨立」來形容女兒。
那母親無奈地懇求:「我也是這樣勸她回來看病,可是她堅持要留在那裡就醫,還想在兩天內動手術。唉呀!我改變不了她的決定。你能打個電話給她,提供你的專業意見,說服她回來嗎?」
我答道:「從專業角度來說,我只能提供一些建議而已。而且你女兒根本不認識我。」
那母親說:「我剛買了機票,應該能在她手術前趕到那裡。」
我沉思片刻後回應:「你的決定和行動是正確的!我接下來要去歐洲,日夜顛倒,可能難以與你們保持聯繫。盡你做母親的責任吧,她在行動上可能會非常需要你幫助。」
修復關係從理解與包容開始
三個星期後,我們回到家。我致電問候這位母親:「你女兒多大了?」
她說:「35。唉,這是個讓人頭疼的話題!在中國,這年齡的人早就安定下來、結婚生子,甚至開始照顧長輩了!可每次我表達擔憂,她都說我太控制!」
此時我意識到,這對母女之間存在文化差異帶來的價值觀衝突。中國傳統父母強調集體主義與家庭責任,而在美國長大的孩子則更注重個人主義與自主選擇。
我問道:「她有男朋友,或者……?」隨即意識到這問題或許有點太私人了。
這位母親回答:「我是她媽媽,當然關心她的幸福!我實在看不慣她過去的幾個男朋友,曾暗示她在選擇對象上要更謹慎。結果她反而說我不是好榜樣,沒資格給建議。每次我提起這話題,她就不理我,還說,她今天的遭遇是我帶給她的陰影。」這位母親壓抑已久的情緒,如洪水般傾瀉而出,我只能靜靜傾聽。
她帶著一絲責任感說:「作為她的母親,我不喜歡拐彎抹角,所以我都直話直說。」
我注意到,她與女兒有著相似的性格特質——獨立、固執、直接。這種相似反而容易激發衝突,特別在母女關係中,更容易演變成劍拔弩張的緊張局面。
她語氣中透露著遺憾:「我們母女的關係已經無法修復了。每次交流,每次我說話,她都把我拒之門外。」
我察覺,她們之間的互動早已被過去的情感傷害所污染。當母親說「你應該多注意自己」,女兒可能聽到的是「你總是不會照顧自己」;當女兒說「我自己能處理」,母親可能解讀為「我不需要你」。這些誤解,往往是過往情感積壓的結果。
我建議:「嗯,她現在還在國外,為什麼不繼續關心她、表達你的愛呢?你不必問她什麼,就傳個訊息說你很想念她就好了,不要給任何建議,也不要打探她的情況。你絕對不應該放棄。」
那母親停頓了一會兒,問道:「如果她不回應怎麼辦?」
我說:「告訴她你一直在為她禱告,等待奇蹟的發生。我們基督徒相信耶穌,先自己與上帝和好,也相信祂能幫助你們修補關係。《聖經》也說:『祂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
有時候,愛的表達不是更多的言語,而是更多的傾聽;不是更多的「指引」,而是更多的放手;不是完美無瑕,而是真誠接納。跨越代溝的母愛,也許就從這樣的理解與包容開始。修復關係,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需要持續的努力與耐心。
文:李道宏(作者簡介)
圖:AI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