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這份工(四)
在新約中,保羅是一個典型為信仰出征的人物。他從原本逼迫基督徒,到「成為」使徒,經歷生命的翻轉,立志向外邦人傳講福音。他曾面對無數逆境,包括監禁、鞭打、被石頭打、遇船難等,但他從未退縮,總是靠著神的力量堅持到底。保羅的信仰不僅僅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行動」。他不只是口頭上的宣告,更是實際地活出信仰。
贏在終點
保羅在《提摩太後書》四章7至8節總結了他整個人生的征途:「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他顯現的人。」保羅的一生,的確是「贏在終點」:跑完賽程,守道不離,最終得著神的稱讚與冠冕。豈不也是我們走在人生征途上的共同目標?既要「成為」神無愧的僕人,也要以好「行為」得著公義的冠冕。
坦然面對任何處境
然而,盡忠為信仰出征、努力活出上帝的召命,並不等於凡事順利成功或擁有愉快積極的「心境」。相反,我們必須承認,這世界充滿結構性的罪惡與不完美,而我們的能力與年日既有限又短暫,絕不足以憑一己之力改變世界或看見一切努力的成果。因此,「悲劇」與「痛苦」在真實職場中往往是常態。就如約瑟,即使盡忠職守、滿有神的靈和過人的智慧,仍要面對被主母污衊、下在監牢及求助無援的厄運。(創世記三十九章)。所以,真實而必要的工作態度是:把「心」與「境」分開。也就是說,全心做好每一件事,並坦然面對任何處境(腓立比書四章12節)。
火雞問題
英國哲學家兼數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曾提出一個著名的「火雞問題」(Russell's Turkey):話說羅素飼養了一隻火雞。無論天氣或假期如何,他每天準時早上九時都會餵火雞豐盛的食物。起初,這隻火雞對主人的供應並未特別依賴;但日子久了,它也開始覺得早上九時的餵食理所當然。每天早上,火雞都期待主人出現。直到聖誕節前夕的早上九時,羅素沒有再為牠送上食物,反而將牠交給廚房,成為聖誕節餐桌上的佳餚。
原來,羅素從一開始飼養牠的目的,就是為了聖誕節的火雞餐。這隻火雞,因長期被主人供養,準時得到食物,漸漸失去了憂患意識。火雞的遭遇,是一個典型「死到臨頭還未覺醒」的例子。牠日復一日地活著,視一切為理所當然。一旦世界不再如預期般運作,只會一味陷入思考的黑洞,無法理解變局,甚至只是埋怨、批評現狀,最終失去了前行的動力。(待續)
文:司徒永富(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