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的力量(一)
試想像兩種截然不同的辦公室氣氛:
第一種,員工一進門便愁眉苦臉,手中的咖啡不是為了提神,而是為了「續命」。老闆的房門總是緊閉,辦公室中只有壓抑低語,鮮有笑容。工作的唯一目標,就是等下班和等出糧。
第二種,員工之間的問候不只是寒暄,更是真誠的關懷。老闆出現在辦公空間,能叫出每位員工的名字,知道誰的孩子剛入學、誰愛遠足、誰最近壓力大。雖然工作依然繁重,但這裡有安全感,也有被看見的感覺。
你會選擇在哪一種辦公室氣氛的公司工作?答案不言而喻:當然是那位有溫度的僱主。
新世代職場
在後疫情時代,混合工作模式盛行、Z世代進場、心理健康意識提升,促使職場價值觀迅速轉變。員工不再只看重報酬,而更重視歸屬感與工作意義。在這股潮流中,同理心正成為企業最強的競爭優勢。
根據麥肯錫(McKinsey)2022年研究,心理安全感與富有同理心的領導,是激發員工投入與創新的關鍵。昔日那種威嚴、冷漠、唯績效是問的領導風格,正逐步退出舞台。現今最成功的領袖,是能將「專業」與「關懷」融為一體的人。
人性的掌握
我所理解的「專業」,不是頭銜學歷,不是追求績效表現到極致,而是能通盤掌握全局、預見風險,同時兼顧效率與人性。
專業領導者的處境,就如走鋼索者般艱難。2012年,鋼索特技家瓦倫達(Nik Wallenda)在水氣瀰漫、風速極高的環境下,成功橫跨尼亞加拉瀑布。為了安全完成這段鋼索之行,除了堅實的體能與訓練,還需要冷靜的心理素質與周全的風險評估。這不正像是今日企業領袖的寫照嗎?孤身做決策,如履薄冰,卻得帶領整個團隊跨越難關。
友善不只是策略
這些年,我漸漸體會到,「友善」不只是管理哲學,更是信仰的實踐。聖經提醒我們:「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路加福音六章31節)這句金科玉律,不僅適用於日常人際,更該成為領導者與企業文化的根本價值。
耶穌在服事中從不以效率為先,而是看見人、聽見人。當祂經過撒馬利亞井邊,祂選擇停下來與一位被社會排斥的婦人對話;當祂醫治病人,祂不只是解決問題,更是傳遞一種「你被看見、被尊重」的愛。
這正是今日職場所需要的——一種不把人當工具,而是真正以人為核心的精神。
(待續)
文:司徒永富(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