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父的卻是不多
在現今資訊爆炸的年代,「學習」似乎比任何時候都容易。滑一滑手機,知識源源不絕;線上課程、短影片、AI教練,使人人都可自詡為「師傅」。然而,當我們滿眼盡是各式導師與專家,卻愈來愈少看見真正的「父親」。
我辦公室的牆上掛著一幅書法:「師傅雖有一萬,為父的卻是不多」(哥林多前書四章15節)。這提醒我,領導並不只是「教」,更重要的是「承」。因為「師傅」能傳授技能,而「父親」卻能給予方向與力量。
現實中,企業往往培養出無數「師傅」:顧問、教練、主管,他們懂流程、重績效,卻常忽略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學習不等於改變,訓練也不等於成長。多少公司花費鉅資改革課程與文化,最終仍陷入內耗、人才流失,原因正是缺少有「為父之心」的領袖。
真正的領導,是一種心態。管理學者彼得‧聖吉(Peter Senge)在其名著《第五項修練》中指出,學習的核心是思維的翻轉;詹姆‧柯林斯(Jim Collins)在《從 A 到 A+》中亦提出「第五級領導」──既謙卑又堅毅,默默承擔,關心的不是自己的功績,而是他人的成長。這樣的領袖,像父親般陪伴子女,不因失敗而放棄,反而在跌倒後守護他們重新站立。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稱之為「無條件正向關懷」(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惟有在被真誠接納的環境裡,人才能安心探索,進而蛻變。這正是「為父」的力量。真正的領導,讓人相信:「我被重視,不是因為完美表現,而是因為我是我。」這份安全感,沒有任何制度可以複製。
其實,中國文化亦早已強調「父道」。《大學》說:「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父親不只是供養者,更是價值的傳承者。孔子與弟子顏回的情誼,流露的正是超越知識的精神力量。而我自己,童年時父母不在身旁,爺爺便成了最像父親的人。他不多言,卻以行動示範:生活有序、守信誠實、默默付出。那些點滴,如涓涓細流,塑造了我今天的生命品格。
今天的職場,或許過於強調技術與結果,卻忘記了人最渴望的,是一份被理解與承托。正如約翰‧麥斯威爾(John Maxwell)所言:「人們在乎你有多在乎,而非你知道多少。」真正的領袖,不只是帶人完成任務,更是陪伴他們走過生命的高低起伏。
文:司徒永富(作者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