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勝誰負  

師心童心:誰勝誰負  

香港是一個經濟型的社會,對賺蝕、輸贏看得非常要緊。孩子必須贏在起跑線上,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些思想,令人產生奮勇向前的力量,原是無可厚非的。然而,用甚麼方法來得勝,便涉及公義和良知的問題。若用了卑劣的手法來爭取,縱使勝了,也勝之不武,必為人鄙視。

觀乎現今香港的社會運動,擾擾攘攘的已進行了幾近8個月。政府所謂止暴制亂,是認為這才是得勝的的確據。而激進的勇武之士,也定要政府回應五大訴求才罷休。誰都要只許勝不許敗,頓至各走極端,在對抗的過程中,必然兩下俱傷。

抗爭者以必死的決心去反抗,若是勝了,穩守了一國中的「兩制」;若是敗了,他們成為白白的犠牲者。而政府呢,若是勝了,會繼續「依法辦事」;若是敗了,總還有「一國」來撑腰。

按現時的情況來看,若大家都不讓一小步的話,政府這個龐大的集團,勝的機會比較大。然而,勝了又如何?誰都看得清,政府的手法是「以暴易暴」,警隊成員荷槍實彈,除了警棍外,還有催淚彈、胡椒噴霧、鐳射槍、大型水車等,兼且備有大型盾牌、防彈衣作保護。反觀抗爭者只有斧頭、木棍、汽油彈、鐳射槍。當然,如果把抗爭者視作「暴徒」的話,則當然格殺勿論——然而,即使有暴徒行為,但若是「抗爭有理」的話,則另作別論。

有些慈母說:棒下出孝子,所以必須打打打……這是出於良好的動機,恨鐵不成鋼。可是經驗和學理研究都告訴我們,原來管教孩子,除了打之外還有別的方法!特別是對待青少年,打,可能適得其反,變得更頑劣。況且,即使打,也該有分寸。需知道,懐著愛意地打,跟懐著恨意地打,有多大的不同。即使最終孩子真的錯了,作母親的必然擁抱入懷,珍之重之,斷乎不會咧著嘴說:哼,看,還不是我勝了。

《基督日報》於去年11月18日刊登了一篇題為「硝煙中的和理非—— 與袁天佑牧師談香港時局的解藥。」袁牧師對香港出路的建議是:「追求公義,也要追求愛;當要去饒恕對方的時候,就要有公義存在。今天《逃犯修例》引發的大風波錯在政府,政府需要做三件事:第一,查找事實展示錯誤;第二,向前看不可重蹈覆轍;第三,查明真相後放下怨恨。」

新春伊始,但願為政者細味袁牧師所言。

曹綺雯

No Comments Yet.

Leave a commen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