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斯理大樓暨國際禮拜堂

衞斯理大樓暨國際禮拜

採訪當天,身為循道衞理佈道團團長的李炳光牧師,除了分享快樂的真諦及佈道團的事工,還跟我們介紹「衞斯理大樓暨國際禮拜堂」。

原來國際禮拜堂是循道衛理最舊的禮拜堂,「早期來港的宣教士為了做海員事工,關顧海員,於是開設了第一所英語循道宗堂會。」堂會於1893年在灣仔區成立,並且獲得政府批出土地建造教堂。這所堂會就是一直延續發展至今的「循道衞理聯合教會國際禮拜堂」(Methodist International Church)。

當成立這第一所堂會之後,循道會於1901年又再在灣仔區設立「海陸軍人之家」(Sailors and Soldiers Home)(又名水手館)。其後,循道會在香港的第一間華人教會也遷到灣仔。由於當初的灣仔區海員和軍人事工,促使循道會在香港的早期事工和建置,都凝聚於灣仔區。

及後水手館於1989年拆卸,並重建成賓館,以衛理宗的創始人約翰衞斯理(John Wesley)作英文命名,中文命名「衛蘭軒」(現在改名為「遨舍衞蘭軒OZO Wesley」),下層為循道衛理中心。

灣仔改變急速,該會期望教會能夠服侍正在增長的國際社群、分享福音,於是有重建國際禮拜堂的遠象,而重建的教會大樓於2018年5月落成啟用。大樓定名「衞斯理大樓」(Wesleyan House),在大樓地下入口處有兩幅石碑,刻著水手館的名字,據李牧師說,這是在拆卸水手館時取下來的。

衞斯理大樓暨國際禮拜堂
刻著水手館的石碑

衞斯理大樓的下層為國際禮拜堂,上層則為循道衞理聯合教會總議會分配予各部門及不同事工使用,而循道衞理佈道團的辦公室正位於大樓的十六樓。

大樓呈水滴形,外形設計順勢而為,形成了有弧度的外牆,表現出懷抱及流動的意識形態。大型的聖堂及禮堂設在較低樓層,利用地下的開放廣場去配合崇拜的人群聚散,及為教友帶來碰面的地方,容納人數較少的小禮堂則安排在頂層。

一樓及二樓的聖堂營造出一個寧靜和莊嚴的敬拜所,其他的禮堂也各有特色,地庫的禮堂座落於基岩上,它的地磚用了和基岩物質及色調相近的花崗岩,喻意傳承;五樓禮堂的空間比較活潑,連接露天花園,可欣賞山景;22樓的天空小禮堂北向遼闊的維港景觀,南向翠綠的山嶺,承載著對將來的盼望。

22樓的天空小禮堂
地庫的衞斯理堂
地下入口處
1樓的聖堂

 

文:愛倫/圖:部份由受訪者提供

No Comments Yet.

Leave a commen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