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江疊嶂會東坡

人間有情:煙江疊嶂會東坡

沉浸於詩詞的清溪,赤足涉水,涼快透心,讓疫情政事的紛紛攘攘拋諸腦後。且走進蘇軾詩情畫意的國度,賞析他的詩歌〈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

江上愁心千疊山,浮空積翠如雲煙。

山耶雲耶遠莫知,煙空雲散山依然。

但見兩崖蒼蒼暗絕谷,中有百道飛來泉。

縈林絡石隱復見,下赴谷口為奔川。

川平山開林麓斷,小橋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度喬木外,漁舟一葉吞江天。

使君何從得此本,點綴毫末分清妍。

不知人間何處有此境,徑欲往買二頃田。

君不見武昌樊口幽絕處,東坡先生留五年!

春風搖江天漠漠,暮雲卷雨山娟娟。

丹楓翻鴉伴水宿,長松落雪驚晝眠。

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豈必皆神仙?

江山清空我塵土,雖有去路尋無緣,

還君此畫三歎息,山中故人應有招我歸來篇。

借景抒懷

〈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一詩,乃蘇軾對北宋院畫家王定國所藏王詵(字晉卿)之畫《煙江疊嶂圖》而作的題畫詩----鑑賞圖畫之詩。本詩將中國山水畫的最重要構圖元素:主次、呼應、虛實、留白、疏密、穿插、相間、氣勢……用行雲流水般的文字娓娓道來。蘇軾還借景寄託極欲買田歸隱曾貶居之黃州(今之湖北黃州市),側面反影其時他在京師的困厄處境!

起句點題 雲山迷離

劈頭四句,凌空起勢!從高處遠處總覽煙江疊嶂全貌。起句「江上愁心千疊山,浮空積翠如雲煙。」已點出題目。千疊山積聚了濃濃翠綠,遠望如浮空煙雲。「山耶雲耶」?分辨不清。在朦朧隱現之際,景色又轉:「煙空雲散山依然」,煙消雲散後,山依然是山。於靜景中變化出動景,虛實相逼,動靜交替,迷離之際,逼真妙出!

飛泉流繞 山幽水妍

頭四句不單點題,還以雲煙襯托出山勢的高聳和飄渺境界;又以「積翠」托出遠山之層疊。次四句景觀由遠而近,由高而低,「但見兩崖蒼蒼暗絕谷,中有百道飛來泉。縈林絡石隱復見,下赴谷口為奔川。」全景視線由源自兩崖暗谷之飛泉流域帶動,引領讀者目見絕谷飛泉、流繞樹林岩石,或隱或現,至谷口合流成奔川。「川平山開林麓斷」川因地勢而見平靜,緩緩流至疏落開朗的山頭,卒至樹林的盡處!川流末段引出近景:「小橋」、「野店」、「喬木」、「行人」如在眼前。至「漁舟一葉江吞天」,總結了百道飛泉的歸宿,將視線推湧到廣闊的煙江,葉舟大江,以此大遠景作為視角的高潮,倏然而止,完成了這幅靈秀山水畫!以上八句精細地描繪了《煙江疊嶂圖》,誠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使君何從得此本,點綴毫末分清妍」二句,點出前段真景為畫景,作了直接的讚賞。「使君」之「君」指作畫者王晉卿,他有「和詩」云:「四時為我供畫本,巧自增損媸與妍。」(媸,醜也;妍,美也。)

黃州桃源 欲尋無緣

「不知人間何處有此境,徑欲往買二頃田」此兩句一問一欲,為下段回憶謫居黃州的情景和「桃花源」作鋪墊,又為末句「招我歸來」之歸隱欲盼作伏筆。「不知」句微妙地將寫畫景轉到下面的抒情和議論。「春風搖江天漠漠,暮雲卷雨山娟娟。丹楓翻鴉伴水宿,長松落雪驚醉眠」四句,為東坡回憶貶居黃州五年所見所感四時之景:春天風搖而江天廣;夏天暮雲霽雨山明媚;秋天楓紅人鴉各有歸;冬天松梢飄雪,醉臥仍驚嘆。黃州四時皆可流連!此四時之景為下面「桃花源」作鋪墊---「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豈必皆神仙」道出《煙江疊嶂圖》的勝景非畫中才有,而在人間的黃州亦可見。「江山清空我塵土」詩人以人世間如此清美空靈之景與當前的困擾在塵世俗務的他作對比,一清一濁,詩人自嘲為俗,然而讀者自有分曉。「雖有去路尋無緣」詩人自傷,桃花源有路,惜已無緣尋覓,嘆時不我與!末句「還君此畫三歎息」歸結到還畫,加深了詩人對無緣再尋人間桃源的慨嘆與無奈。「山中故人應有招我歸來篇」詩人歸隱黃州遠離塵俗之盼願,躍然紙上!

寄興無奈 惟盼故人招耕歸

詩人從詠畫中之美景,勾憶在人世間黃州有如此清幽妙境,但欲尋無緣,寄託了詩人對當前處境的遺憾與無奈。原來蘇軾憂國憂民,從不為私利而隨波逐流。他不苟同王安石急進的新法,被捲入反對變法的政治旋渦。「烏台詩案」,蘇軾被指訕謗朝廷,譏諷新政而被捕。出獄後貶居黃州前後達五年。在黄州,蘇軾躬耕東坡,自號「東坡居士」,自給自足,在山中與農夫、漁人、酒監、郎中、葯師、太守、道士等遠友近鄰坦率交往,怡然自得。黄州的山水,為他帶來美好的經歷和回憶,暗忖黃州為理想的歸隱之地。離開黃州十多年後,元祐初年,蘇東坡雖然為舊黨司馬光召用為翰林學士,然而他並不認同司馬光盡廢熙寧新法,於是他處於新舊兩黨夾擊之中。蘇寫此詩正值此時,故於賞詠《煙江疊嶂圖》時勾起他追憶黃州之景「武昌樊口幽絕處」,一片「江山清空」,他卻處於腹背受敵的困境,極欲歸隱而不得。(蘇於元祐三年在京師多次上書求外任而不許。)惟盼黃州山中故友,有日能招他歸去。

藝術特色豐富而多樣

本詩畫中之景,以寫為叙,無抽象之叙述,但卻可見鮮明而深邃的立體感,使讀者如親臨其間,不覺為畫中之景。

本詩由多種藝術手法構成:

其一是布局高超。前十句叙畫中之景,歷歷如目,人不覺為畫中之景。開首「江 上愁心千疊山,浮空積翠如雲煙」二句已完全點指題目,跟著以雲煙聚成之飛泉水流為「眼波流」,視角由高遠而低近(由積雲烟山峰而絕谷、飛泉、林石溪澗、平川、小橋、野店、喬木,而煙江止)帶領著讀者瀏覽《煙江疊嶂圖》全景,有條不紊,徐徐展現。

其二為變靜景為動景。「煙空雲散山依然」,煙雲飄渺,山默默巍然矗立。

其三乃以明見暗。「兩崖蒼蒼暗絕谷,中有百道飛來泉」陰暗深谷對比銀白飛泉。

其四是以隱見現。「縈林絡石隱復見」流水於林與石間繚繞,乍隱乍現。

其五為善用對比。「煙空雲散山依然」見虛與實動與靜之對比。「兩崖蒼蒼暗絕谷」見蒼白與暗黑的對比。「縈林絡石隱復見」是隱與現的對比。「奔川」與「川平」為急與緩的對比;「小橋野店依山前」、「行人稍度喬木外」、「漁舟一葉江吞天」俱為大與小的對比。「江山清空我塵土」是景清我俗/濁的對比。

第六點是承接神妙。中間「不知人間何處有此境?」句,在不經意中由上段畫中之境過渡至下段回憶及抒情議論之境,銜接暢順,毫無突兀。

本詩活用典故。「桃花流水在人世」意出於陶淵明的「桃花源」熟典,寫人們苦於苛政而追尋無爭的理想國,後人還附會仙境。蘇東坡則將此熟典翻新其意,桃花源就在人世,那裡的人不見得盡是神仙。此句為回應上段「不知人間何處有此境?」,此典故配合詩人寄興「江山清空我塵土,雖有去路尋無緣」。

本詩鍊字凝美。「漁舟一葉江吞天」的「吞」字;寫黄州四時之景「春風搖江天漠漠」中的「搖」字;「暮雲卷雨山娟娟」中的「卷」字;「丹楓翻鴉伴水宿」中的「翻」字;「長松落雪驚醉眠」中的「驚」字,這些鍊字起畫龍點睛之效。精鍊凝美,誠然增加了詩句的耐讀性。

本詩善用疊詞和頂真。詩中見「蒼蒼」、「漠漠」、「娟娟」等疊詞;「奔川、川平」為頂真句。疊詞和頂真皆能增強詩的音樂性和節奏感。

本篇「以文為詩」,即以古代散文的章法寫詩,像散文自由地鋪叙、議論和說理,較注重內容而不大研究平仄音韻等格律。本篇上段寫畫中景採「賦」的手法,捨棄了艱澀迂迴或抽象的描寫,寫來清新自然而迫真。

回憶黃州,採「倒叙法」,順逆開合,變化莫測,真優秀之散文章法入詩。

回憶黃州四季景緻,皆見情景交融,其中「鍊字」但見古雅而非綺靡,可見本詩用語率樸自然。

本詩亦有以議論入詩,先借問「不知人間何處有此境?」引出「桃花流水在人世」,終於託出「江山清空我塵土,雖有去路尋無緣」,寄概了當前身陷困境的他,對人間桃源,雖有路而欲尋無緣,歸結為無法退隱,教人無奈唏噓!

全篇有採「虛字」入詩,像「耶」、「但」、「豈」、「雖」等字。詩句字數長短交集,雖以七言為主,然其中夾集了九言、十言、十一言。長短錯落,配合了詩情的需要,不拘一格而見增加詩歌的節奏感、音樂美。

本詩有採順手拈來的口語入詩,像「不知」句和「還君」句,皆自然而不入俗套。

以上「以文為詩」的手法令詩篇自然流露,打破中唐以來柔弱浮宕,有形無神的詩風,給詩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總結

綜觀全詩,蘇軾以雄渾但細膩的筆觸,將畫中的山水雲烟、泉石崖谷、橋店川舟,漸次重現人前,完全達到「人在畫中遊」的果效。然而,詩人志不在此,乃借欣賞〈煙江疊嶂圖〉寄託其時身處窘境之感慨---雖回到京師任翰林學士,但還不如當年在貶居地黃州的生活好,惟詩人一向達觀,最後一句「山中故人應有招我歸來篇」是寄盼的出路。全篇藝術手法多樣而高明:布局高超、變靜景為動景、以明見暗、以隱見現、善用對比、承接神妙、活用典故…這些都造成鮮明而立體的景色和情懷。

本詩在淡雅中滲透鍊字,使語意豐厚,黃州四時之景,栩栩然重現,是為明證。詩句中運用了疊詞、頂真、虛字、口語、長短句等句法,平添詩句的節奏感和音樂美。詩人又採「以文為詩」和「議論入詩」的手法,於穿插山水間時,悠然自得地夾叙夾議。其畫內與畫外之音,在不經意中撥弄了讀者的心弦,無不共鳴其中!

 

 

No Comments Yet.

Leave a commen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