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物外

人間有情:超然物外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或雨或睛人生尋常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榮辱不驚,勝敗兩忘。是什麼令蘇東坡超越外在環境的控制?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蘇東坡一生兩次在朝,兩次外任,三次被貶。上至翰林學士;下至謫居牛棚之側。東坡不屑蠅營狗苟,政治上屢不得志,然而他樂天知命,以曠達超脫的態度對待波折的人生。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蘇東坡由杭州通判調任密州(今山東諸城)太守。相比繁華富足的杭州,密州可謂窮鄉僻壤。他抵步時正值收成不好,盜賊到處,案件繁多,糧食缺乏,東坡和家人常以枸杞、菊花等野菜充飢。人們會認為東坡一定過得不快樂,誰知一年後他臉上長肉,白髮變黑。東坡說:「我喜歡這裡民風淳樸,官吏百姓又樂意接受我的管理。所以我有閒暇修補房屋,躬耕園圃,整修亭臺,並且時常登臺望遠,放任思緒,作無窮的遐想,不亦樂乎!」東坡就是在這亭臺寫下著名的《超然臺記》。

蘇軾借《超然臺記》闡揚「超然物外」獲得快樂的人生觀。他指出任何司空見慣的事物都有可觀、可樂的地方,不必一定是新奇怪異、雄偉瑰麗的景觀和事物。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食蔬果、啖草木,都可以充飢。以此類推,隨遇而安,到哪兒會不快樂呢?物之有盡,而人慾無窮,人往往被外物矇蔽心竅,皆因「遊於物之內,而不遊於物之外」,即是「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跳出事物之外優遊地觀看全局」。超然物外,無往而不樂。人生的悲與樂,關鍵在「心」,而不在「物」。

「物」不管大小,一旦陷溺其中,從裡面往上下左右看,這「物」肯定又高又大了。看重金錢的人,世上沒有什麼東西比錢銀更高、更大、更好的了。被高大的外物籠罩,為物所役,不能自由馳騁在事物之外,難以瀟灑地面對人生。超然物外,就是不要成為外物的奴隸。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軾並不陷入悲歡離合的愁緒,反之將悲歡離合置於宇宙遼闊的空間去觀照,認識到人生的有限,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處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明白了這一點,再沒有怨天尤人的理由了。

承認「吾生餘寄」、「人生如夢」,冥冥中上帝掌管一切,接受並思考然後超越。走在人生不可回頭的路上,何妨學習超然物外的心態,穿越重重艱辛的障礙,昂首闊步,奮力前行!

 

No Comments Yet.

Leave a commen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