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風山月知進退
王維多才多藝,他的詩畫被蘇軾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的詩歌常有禪理的語言,奧妙的智慧,或浪漫、或空靈或淡遠。
王維短短八句的五言律詩《酬張少府》,表達了詩人對張少府的友誼,以及對功名利祿的超然態度,巧妙闡明窮通進退的道理,也展現了他恬淡自然的隱逸情懷。
《酬張少府》王維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人到晚年就特別喜好安靜,對人間萬事都漠不關心。自知沒有良策可以報效國家,只知歸隱家鄉的山林。迎著松林清風解帶敞懷,伴著山間明月獨坐彈琴,自由自在。你問我為官進退的道理,還不如去聽聽河水深處的漁歌。
王維年輕時才華橫溢,是詩、文、書、畫、樂、理的通才。23歲中進士,官至右拾遺(諫官)。當時張九齡任宰相,清廉正直,重用賢才,推行務實政策。王維受張九齡的影響,懷抱政治理想,希望對國家有所作為。可是到了唐玄宗晚年,荒於朝政,沉醉享樂,大權落在奸臣李林甫手上,他排擠異己,專權弄政,提拔小人,打壓清官,張九齡被罷免。王維開始對官場失望,理想破滅,又不屑同流合污,更感到自己無能為力「自顧無長策」,逐漸轉向歸隱山水田園、追求禪意的生活「空知返舊林」。
王維滿腔報國理想卻因無能為力,苦無對策,這是他思想上的矛盾和苦澀。「萬事不關心」其實是表面說話,骨子裡仍很關心世事的。最終他從退隱到山林僻野得到解脫。風入松林,他趁機解衣迎風透爽;山間明月,伴他獨坐彈琴。物我兩忘,盟生頓悟,也因此為他的摯友的躊躇提供了指引。
摯友張少府 (縣尉),亦同樣面臨在官場上進退維谷的局面。少府討教他為官進退之道「君問窮通理」。王維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借用屈原《漁父歌》漁父的舉止回應「漁歌入浦深」:漁夫一邊唱著漁歌,一邊駕舟駛入河水的深處,悠然自得,超然物外,與自然和諧共處。以漁歌這畫面側面透露:通則顯,窮則隱,豁達者無可無不可,何必以窮通為懷呢?(如果時勢順利,就發揮才能並展露頭角;如果時勢不佳,就隱退保全自己。一個心胸開闊的人,無論處境好壞都能坦然接受,不會過份執著於得失。所以,何必為了順境或逆境而憂心呢?) 王維以此贈友詩回應少府,微妙地回答了進退的計量和智慧。
在腓立比書四章1~13節,保羅這樣說:「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保羅強調自己無論順境或逆境,都能保持內心的知足和平安,因為他的信仰給予他力量,使他能超越環境的影響,這與王維的「通則顯,窮則隱」的高度適應能力有異曲同工之妙。
詩篇一章1節:「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這句話表達了一種遠離惡行、不與惡人為伍的態度,符合王維「空知返舊林」,感嘆朝政日非,寧願退隱山林,不去同流合污的精神,不屑與壞人同謀、同站、同座。
王維的豁達、知所窮通進退更多來自對世事無常的看透和接受;而聖經則強調對上帝的信靠,認定上帝的公義和憐憫,使人無論在何種境遇都能有真正的平安和喜樂。
松月高潔,高風亮節,請聽漁歌,知所進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