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蹤跡:藝術普及在教會

藝術普及在教會

筆者在過去十多年來推動的使命和異象是:藝術要普及化。在芸芸世界的藝術舞台眼花繚亂,以筆者一己之力難以成氣候,但在香港基督教的藝術圈中,仍可以發揮一點影響力。在基督教圈內推動基督教藝術氛圍,其中一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教會內增添藝術色彩,也就是說,當人進入教會時,可以從教會的佈置和裝飾中看到藝術。這在歐洲的教堂非常明顯,可是在香港則需要再加把勁。

適逢元朗一家禮儀教會重新興建,由三家村屋的地段建造一所座堂式的教堂;教堂內的所有傢具都需重新設計。筆者非常榮幸,第二次接受教會邀請設計禮堂的敬拜工具。顧名思義,工具具有使用價值,它們並非單純的個人藝術品,不能隨意依照個人喜好製作。更重要的是,它們是供眾人使用的,而重中之重是給教會牧師和神職人員使用,這就更增加了設計製作的意義與難度。

筆者此次參與的,是教堂內的敬拜工具,即禮堂中的祭壇、牧師講台和主席講台。這三個設計項目是教會崇拜場地的焦點。當會眾安坐禮堂時,或定睛遙望禮堂舞台上的所有活動時,便會注目於這三件傢具。

構思過程中有會幕的影子

在這次設計構思過程中,我腦海中常浮現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的名字與故事,讓我想起會幕中的七件敬拜工具。於是,我便從這個方向思考,看看能否借用會幕敬拜工具中的設計元素。昔日世界上第一位藝術設計家——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為會幕設計製作敬拜工具時,都有上帝的靈與他們同在。上帝的靈充滿比撒列,使他有智慧、聰明、知識,能作各樣的工。我不能與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相比,我只能更謙卑、努力地與教會牧師好好溝通與配搭,也在禱告中向上帝支取力量與靈感。

此次要設計的是教會用的祭壇、講台及主席台。我嘗試巧妙地把會幕敬拜工具中容易看到的金牙和四角元素融入此次設計,一方面要切合現代人使用的實用性,又要帶有當代設計的美感,更要在眾多要求中取得平衡。

三件敬拜用具設計意念描述

為了配合整個禮堂和舞台的結構,三件敬拜工具必須互相呼應、統一並協調,這是視覺效果上的協同感。這三件敬拜工具的設計帶有昔日會幕聖物的影子,又彷彿重建第一聖殿——上帝的居所與住處,象徵上帝與人同在。這樣的創新設計,在當今各地教會中尚不多見;我們期盼在保留傳統圖像的同時,也融入當代設計元素。昔日在曠野的會幕,是上帝與人同在的象徵,除了大祭司外,沒有人能進入至聖所。如今,在門徒的三重職事中,祭司職份仍在,我們面對上帝時可以坦然無懼。祭壇的角與主席台的王冠,都是要彰顯上帝的權能在整個敬拜聚會中的臨在。

三件敬拜工具中都設計有三條細木線,正面則有三個垂直板面。橫向的三條直線代表上帝是三位一體,垂直的三個板面則象徵上帝子民的三重職事。我選用較深色的板面,象徵上帝的子民;而淺色的三條橫向木線,則象徵上帝圍繞、臨格並覆蓋祂的子民。另兩個講台正面留有一些空白,是為了讓教會懸掛節期錦旗或標誌,同時不破壞三件敬拜工具整體的視覺形象。

聖餐桌/祭壇

祭壇的設計應用了會幕年代的元素,在祭壇上加了四隻角。角代表力量,而力量是從上帝而來。「要在壇的四拐角上作四個角,與壇接連一塊,用銅把壇包裹。」(《出埃及記》二十七章2節)耶和華是拯救人的角,是人的高臺。(《詩篇》十八篇2節)祂要拯救信祂的人。大衛的角(《詩篇》一三二篇17節)象徵上帝要給大衛興起一個公義的後裔,他必掌王權;拯救以色列人指向彌賽亞,祂也是拯救的角。(《耶利米書》二十三章5節)

講台

講台的設計以最簡約整潔的外型呼應祭壇與主席台。會眾在崇拜時,可能大部分時間目光都集中在講台上,但講台設計沒有過多花巧。講台前方可懸掛不同節期的錦旗,簡單的設計帶來視覺上的安穩與平靜。

上帝才是敬拜的中心

最後製作出來的效果,與筆者設計圖非常接近。這是古時會幕敬拜工具的設計特色,仿效約櫃、香壇、祭壇和陳設餅桌的形態。這種復古取向,在今天的教會崇拜傢具中難以見到。非常感恩該教會的林治洪主任牧師欣賞並接納此設計,使一家傳統禮儀教會得以擁有這樣新穎的傢具;這是基督教藝術在教會中展現的一大步。林牧師對這三件敬拜工具的設計沒有任何限制,除了感謝他的信任與支持,更感恩的是,上帝容許這件事得以實現。因此,這些設計才能在建造教會的過程中,增添一點藝術元素。設計中加入會幕的影子,其一目的就是讓人知道,我們的上帝是那位從古至今的上帝,是那位自有永有、創始成終的上帝。

如果說昔日的會幕是地上的第一家教會與敬拜中心,今天的教會更是延續我們對上帝集體敬拜的具體表現。筆者的角色,就是協助將這段歷史留在設計中,讓人看到昨天、今天和明天,也展現我們信仰中的永恆信念。我們的上帝一直與我們同在,從今時直到永遠。

 

 

文:周文志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