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之由 – 讀《哈姆雷特》

書書入扣:悲劇之由 - 讀《哈姆雷特》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這是劊炙人口的名句,出自莎士比亞著名悲劇《哈姆雷特》,引人進入仇恨、生命、死亡、愛情及人的存在等思考,更領人探索天堂的觀念。

年輕俊朗、正直善良的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生命倏然遭受改變:他心目中的人民英雄、理想化的君主——老哈姆雷特突然神秘地亡故。王叔克勞迪斯登上王位,但最令哈姆雷特痛不欲生的,是母親匆匆的改嫁給克勞迪斯,而且,婚禮更在緊接父親的葬禮同一天舉行。他感到屈辱,痛恨母親玷污貞節,褻瀆愛情,氣憤地喊道:「就是畜生也會比這悲哀長久些吧!」「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一晚,哈姆雷特遇到鬼魂出現,看似是其父親。鬼魂告知,是在午睡時,被其弟克勞迪斯用毒藥灌耳害死的,要哈姆雷特替他報仇。怒火中燒的哈姆雷特從此對一切都失去興趣,腦海只讓復仇大計盤據。

王子的性格憂鬱、優柔寡斷,對鬼魂的話半信半疑,甚至懷疑幽靈也是魔鬼的化身。他改編了宮中上演的戲劇《捕鼠機》來測試克勞迪斯,終引證他確是殺君篡位的卑劣小人。接下來,莎翁沒有將劇情放在單純一個王子為自己父親報仇的故事上,而是精巧的描寫哈姆雷特這個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他戀上首相普隆湼斯的女兒奧菲莉霞,卻利用她掩飾自己假裝癲瘋的舉動,以方便復仇的部署。不幸的,在一次痛斥皇后的紛亂中誤將普隆湼斯殺掉。此時鬼魂再現,鼓勵不斷猶豫的王子要堅定復仇的決心。

王子要復仇,但報仇的想法卻與他的品性甚是違和:「世上的事情本來沒有善惡,都是各人思想把它們分別出來,對於我它是一所牢獄。」「要是照每一個人應得的分對待他,那麽誰逃得了一頓鞭子?」他曾有機會在克勞迪斯祈禱時殺了他,卻在想:「一個惡人殺死我的父親;我,他的獨生子,卻把這個惡人送上天堂。」

奧菲莉霞因父親的突然枉死而失去常性,後更墮入湖中死去。她的哥哥勒替司揮軍叛變要為父親及妹妹報仇。克勞迪斯使用詭計誘騙勒替司與哈姆雷特進行比劍,並將比試所用的鈍劍更換成的利劍中下毒……

生存還是毀滅,王子會如何抉擇。劇中的他曾作這樣的表述:「……一頭雀子的生死,都是命運預先註定的。……一個人既不知道他會留下些什麼,那麼早早脫身而去,不是好嗎?」

你認同王子這種天命觀嗎?

《哈》劇吸引人之處,不在於給予一個怎麽樣的劇情和終局,而在於人物描寫的多樣細膩,恍似一隻五菱鏡所透折出的光譜,在不同的角度散發出不同的眩目色調,讓人對信仰、生命及存在的意義等,引發出多變的思考及詮釋。

書名:《哈姆雷特》
作者: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譯者:朱生豪(中英對照)
出版:世界書局(台北)

點評:《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劇作者往往把悲劇之因歸之於主角的性格,而王子的悲劇正由於他生性多疑、優柔寡斷。陳錦雄的評論可謂抓住了這個要害,可惜限於篇幅,無法多作閳述。(黎海華)

 

文:陳錦雄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