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美學:聖經中的六日創造

聖經中的六日創造 

熱愛大自然又是信徒的我,以前曾經在思考地球的起源和地球上如何出現生命體,一方面知道科學界有很多討論,包括大爆炸論及進化論兩個學說。

在基督信仰的的世界,又有不少討論,我曾經看過一本書稱為《創世論的明證》,作者將科學界找到的化石資料,放進《創世記》中所講的六日創造之中,再解釋聖經所講的一日並非現在的一日。不少大公教、東正教及基督新教的信徒,依據聖經《創世記》建立起創造論,並與科學界抗衡。

閱讀這書後,個人認為這書創作的目的並不是討論誰對誰錯,而創造論與進化論其實根本不可以混為一談。那麼究竟聖經中的《創世記》是講甚麼的呢?

為此,我選擇在香港神學院修讀《創世記》的延伸課程,從聖經作者去了解猶太人傳統的世界觀。

聖經學者認為整本舊約聖經是猶太人的傳統,猶太人寫聖經也如中國人的文學創作一樣,每種體裁皆會運用,例如有歷史、故事、傳說、神話、小說、民間智慧、文學、習俗等。寫聖經書卷的目的,是以猶太人傳統,包括歷史及非歷史,象徵人生各個現實層面,而很多聖經書卷的重點是敘述「象徵」的意義。

聖經第一卷經卷《創世記》有五十章,提及到創世只有兩章,而餘下還有四十八章的篇幅,所以聖經學習認為《創世記》並不是講述宇宙及地球的起源,也不是講述世界從無到有怎樣「創造」出來。

猶太人傳統的希伯來聖經中《創世記》 是「起初/開始/To begin with」的意思,而用希臘文翻譯的七十士譯本 Genesis 是「原初/開始/Origin」的意思。重點不是記載創世的過程,而在「原本/開始」。猶太人是要向子民敘述是「原本/開始/起初」上帝創世的心意。

猶太人的祖先是居於古代近東的地區,猶太人對「起初」的看法是建基於古代近東的文化,讓我們從聖經《創世記》中的1章1 節至2章3節,去理解猶太人傳統的宇宙觀。

在《創世記》一章1節「起初,神創造天地」開始建立區分的概念,區分為創造主與受造物。

在一章2節聖經作者敘述在創造前的狀態,「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邪惡)、黑暗」。空虛混沌是指雜亂無章、混亂一片的狀態;淵面是深淵,是海水的深處,那是陰間/邪惡勢力之源,「水」在古代近東世界是象徵邪惡的力量;黑暗是指死亡/邪惡/惡人身處之地。

然後神的靈開始運行在水面上,使混沌與邪惡的狀態「轉化」,用六日時間進行創造,這個創造的過程被聖經研究學者名為「從亂到序」(From Chaos to Order)。創造並不是指從無到有,因為聖經記載已有地,例如有深淵,神的靈是將混亂轉化為有秩序。

接著在六日的創造中,聖經作者描述神如何分別對應以上三個要解決的問題進行「創造」。

為處理「黑暗」,神分別在第一及第四日的創造中,將光暗分開,然後填入光體分晝夜,管理晝夜,分別明暗 。(創世記一章3至5節及14至19節)

為處理「淵面」,神分別在第二及第五日的創造中,形成穹蒼將水分開為天上的水及天下的水,然後填入生活在天上和海中的生物,並各從其類。(創世記一章6至8節及20至23節)

為處理「空虛混沌」,神分別在第三及第六日的創造中,將水和地分開,使旱地露出來,地上產生植物,並各從其類,然後填入在陸地生活的牲畜、昆蟲、野獸,並各從其類。(創世記一章9至13節及24至31節)

總結在這六日的創造中,猶太聖經作者最核心表達的訊息是「區分及建立秩序」,猶太人所相信的神如何使混亂的狀態轉化為秩序,包括在第3至4節區分光和暗,在第5節得出晝夜,在第6節區分天上的水及天下的水,第9節區分有水的地方及旱地,在第16節區分大光與小光,在第5、8、13、19、23及31區分晚上及早晨,在第11、12、21、24及25節使植物及生物各從其類,區分就是為要建立秩序。

所以《創世記》中整個創造的過程,是將混亂建立為有秩序的世界,當中要表達的訊息並非地球的起源,所以與科學界所討論的地球起源,並不能一概而論。

作為信徒的我們,在眾多的受造物之中,就只有我們這些人類是被賦予「服侍」、「謹守」,這是神給人類第一個使命就是作大地的「管家」,祂要人「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創一章 26節),人類是受託管受造世界的管家,如同上帝是屋主,我們只是租客,這間屋不是人類的,我們只是作管家。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作好「管家」這個職份呢?

 

文、圖:陳燕明 作者簡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