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蹤跡:藝術普及就需要社區化
湯普生(Nato Tomphson) ,紐約公眾藝術機構――創意時代 Creative Times策展人,曾經這樣說:如果藝術是一個夢想,那麼這個夢想最好是要在公眾裡與其他人合力完成。If Art is a dream, then it is a dreaming best done in and with Public .
藝術宣教不是一個口號,乃是要實踐出來的。藝術宣教背後就是一個傳福音行動,大家都瞭解傳福音不單止是在教會中在講台上傳遞上帝的資訊,而還有走入社會各階層作個人和群體式的佈道。更加是有個人和群體式的關懷行動!主耶穌道成肉身在世上就是往各城各鄉到處跑,衪不會留在會堂中叫人來聽祂的道,祂是不辭勞苦的進入社群,進入人真實的生活狀態中。藝術宣教有同樣的光影就是學效主耶穌在地上的跡事,把一切藝術活動展現在不同階層的社會環境中。
在藝術宣教中也可以包含了以下的一些具體的行動,例如在地區性的藝術展覽,作品導賞、藝術講座、藝術論壇、藝術治療推介、作品媒體示範、藝術教育探討、或延伸和承傳的工作坊等。這樣的擺佈就是因為藝術宣教同樣不會是單向的傳遞訊息,更是有互動的雙向溝通,透過以上的行動以致在藝術作品中能夠徹底的傳遞藝術家的所思所想。在筆者過往策展的基督教藝術展中,必定包羅以上這些藝術展示以外的周邊的協同元素,即是有展示亦有互動的接觸。
不要再埋怨沒有人不懂得欣賞藝術,令至一般人少接觸藝術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藝術家喜歡把藝術品放在藝術館和展覽廳。為何基督教藝術必須要附和普遍人想像中的藝術展示環境呢?到底有多少普及階層經常走入藝術館和展覽廳呢!今天的藝術館和展覽廳的設計已經不是普及的情況下,基督教藝術作品若要放在這些遠離群眾的地方不就是離棄了群眾嗎?要把藝術市場擴展,增加觀眾群就必須要把藝術進駐社區。藝術家不要介意自己的作品不能夠在人工化的光線佈局中和沉靜整潔的環境下展現其作品;也不要介意自己的作品擺放在社區任何一個小角落。藝術作品一般給人的印象都是曲高和寡的放在展覽廳和藝術館,似乎只是獨特的階層的閑娛活動。藝術家喜歡往這個階層去鑽,似乎就只能夠在這個階層中流傳。而這個階層在任何一個國家/地區中都只是非常小撮的部份人口。
很喜歡一位行為藝術家艾未未的藝術展現信念,就是他非常努力地把他的作品在不同社區的層面展示出來。他不是基督徒,他的作品中沒有基督教的信仰元素,我只能認同他的藝術展現方式。如果我們說以藝術宣教的概念來發展我們的作品,藝術作品必須敢於進入社群中,這就是福音能夠廣傳的因素之一。
上帝沒有刻意揀選地上富有的和尊貴的階層來傳揚衪的福音,衪卻選擇那卑微的,那屬於大部分人真實的社區來彰顯衪的榮耀。上帝的福音是多元和整全的,福音所關懷的是全人的需要。同樣藝術宣教也需要全面配合不同人的需要和期望!在「高貴」的藝術館和展覽廳已經能夠滿足了大部份喜愛進入這些高級場所的觀眾的需要,過去是如此現在也是如此。現在普羅大眾對於接觸藝術作品並不抗拒的情況下,社區就是一個非常廣闊的禾場。基督教藝術作品所傳遞的信仰訊息需要惠及普羅大眾,藝術能夠社區化就容易達致全民藝術普及化,民間多一點藝術氛圍也能夠建立祥和的社會文化。這是在很多發達的國家中非常重視的,今天在很多亞洲國家/地區中也逐漸的普及下來。基督徒藝術家就要醒覺起來跟隨這個藝術普及化的趨勢;抓緊這些機會以藝術作品來傳遞上帝的信息。當一位著名的藝術大師的作品能夠豎立在街頭的時候,我們還要把自己的作品躲在藝術館和展覽廳嗎?
也許有人會想那價值連城的藝術珍品放在街頭不能盡顯其作品的身價,筆者同意藝術品本身有其價值;不論是作品的物料還有藝術家本身的技巧和心思意念也消耗在其中,這都是整件藝術品的成本。到底是那個社區環境「糟蹋」了那件藝術作品,還是因為這件藝術作品存在這環境而令整個社區「提升」了其價值呢?當我們在思想這一件珍貴藝術作品在街頭中所發揮的影響力或感染力的時候,這個影響力或感染力則不是用物質的價值來衡量了。當我們看重藝術作品的感染力所帶來對社區的益處和對人的改變,藝術家的創作意念就會令他的作品產生甚具功能性的影響力。而這些影響力最終能夠讓人親近上帝,讓人從思考作品的信息中認識上帝,這件作品就真正能夠做到榮神益人的效果了。從這個角度看是值得每一位基督徒藝術家深思其創作的取態和動機了!
藝術品欣賞
藝術家 : 梁立人 (香港)
題目:一粒麥子
媒體:水墨畫40x120 cm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上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翰福音第十二章24節
主耶穌把自己比喻成為一粒落在地上死了的麥子,他要藉著十字架之死來成就偉大救贖的恩典,為我們贖罪。 他的死帶來很有價值的結果,就是要結出許多許多的子粒來。因為他捨棄自己的生命在十字架上,世界上千千萬萬的人都因為主的死而得到拯救。
我們要像耶穌一樣成為落在地上[死]去的麥子。因為麥子的外殼若不破裂,就永遠不會長出許多子粒來。同樣好多基督徒得救蒙恩多年,但卻不肯成為落在地上[死]了的麥子,到了若干年後,仍舊只是一粒麥子,因為這些信徒一直把自己藏在哪堅固外殼之中,把本應有在內的新生命禁制起來。
如果我們只愛惜肉體的私慾,這樣就會喪失屬靈的生命。 若果我們放棄肉體的舊生命,順從聖靈的帶領,就能在肉身中活出豐盛的屬靈生命而得永生。
藝術家 : 劉玉蓮 (香港)
題目:黑夜
媒體:油畫40 x 50 cm
很多人勞碌半生為的是什麽?亦有人時常在家庭、事業、健康、婚姻的境遇上面對迷網失落,但這樣就是否成為憤怒及埋怨的避風港?近年香港面對居住、社會、教育、政治的問題,人舆人的溝通問題,人口变化所带來的種種問題。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時常面對不如意事,都是認為自己境遇不及别人,處於黑夜當中看不見光明,但當你嘗試將自己在另一個角度,或從高處俯瞰面前夜幕低垂景色,或遠眺遠處透出的亮光,就會發現處於另一角度。換個思考方法,領悟神的恩典,從前所遇到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了,只要堅信神賜你的是你所能承受的,祂會讓你有能力經歷及面對這些人生的學習。 請不要放棄面前的試煉,神在埃及帶領以色列人在曠野中大施憐憫,白晝、雲柱不離開他們,仍引導他們行路;黑夜,火柱也不離開他們,仍照亮他們當行的路。
文:周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