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版專欄 : 我有個夢(五)

我有個夢(五)

疫情來臨,百業蕭條,現場表演行業的巿況就更加慘淡。

2019年,我到了韓國旅行,因為我的碩士論文有提及韓國的音樂劇市場發展,所以想實地考察。原來他們已經發展到有一條大街,街上屹立多個有話劇和音樂劇長期上演的小劇場,就像一個迷你的百老匯。考察完畢,我恍然大悟,我一直想在香港做長壽音樂劇,但卻向著「大製作」的方向去想,為何我沒有想過要在小劇場做?老實說,香港的舞台劇市場很小,如果要做一齣大製作的長壽音樂劇,恐怕資金上也難以負擔及持續發展。

所以2020年,我決定把音樂劇《我們的青春日誌》搬回工廈小劇場上演。一開便是28場,然後加開到42場,再加開到66場。這個版本製作雖小,但卻用上大製作的資源,一個工業大廈單位改造成一個可以不斷變出不同場景的黑盒劇場。雖然每場只可容納70人,財政上是很難計數,但作為一個長壽音樂劇的實驗製作,確實令我們發現了營運一個小型長壽音樂劇的各種問題和難處。首44場演出的門票全數售罄,當我們加開到66場,打算把這個劇當做Long-run節目繼續營運下去的時候,第三波疫情殺到,所有場次取消,需要退票。

演出取消後,所有外間的劇場也繼續關閉,為了減輕跟我長期合作的幕後團隊在那個時候的財政壓力,我忽發奇想製作一個為他們籌募收入的音樂會。

這個音樂會,我稱他為一個神蹟。我們只有三個星期的籌備時間去籌備一個應該需要三個月籌備的網上音樂會直播。由找贊助、合作夥伴、宣傳單位,到邀請了鄭丹瑞、陳潔靈、小肥、韋綺姍等星級嘉賓要在兩星期內學懂劇中的歌曲、到開製作會議,到只有三天的綵排時間及一次連同攝影師的總綵排……順利的演出就在9月27日晚完成。

完成的那一刻,心裡說了一聲阿門。我做音樂會導演的經驗不多,就只有林子祥的紅館演唱會,所以也靠上帝為我安排了一個非常合作又不計酬勞的團隊,這才可完成這個抗疫音樂會。音樂會完成後,製作小劇場長壽劇的夢仍在縈繞,然後就出現了一個契機,令這個醞釀了七年的夢想在今天成真。待續。

 

文:陳恩碩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