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心橋:聖方濟各的虧本生意?

聖方濟各的虧本生意?

說起「恩慈」,大家可能會想起德蘭修女或南丁格爾。但恩慈並非女性專屬,今次特別為大家介紹一位用一生實踐恩慈的男士──聖方濟各(St. Francis of Assisi)。

在聖經裡,恩慈指的是一種「主動選擇去愛」的勇氣。耶穌說:「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路加福音六章36節)這並不是要求我們做「大好人」,而是學習天父那種「明知對方不配,仍願意接納」的態度。恩慈,往往就是「不划算」。就像耶穌比喻中的好撒馬利亞人(路加福音十章30至37節),他替一個陌生人包紮傷口、支付住宿費,卻不求回報。這種「不求回報的愛」,能打破世界的冷漠。

超越常理的恩慈

這位十三世紀的義大利人,原本是富家公子,卻因遇見基督而徹底翻轉人生。他實踐恩慈的方式,令人信服。當時,痲瘋病人被視為「不潔」,人人敬而遠之,他卻主動走近,甚至親吻他們的傷口。此外,他對上帝所創造的萬物深切尊重,稱太陽為「兄弟」、月亮為「姐妹」,連對動物說話時,也充滿溫柔的語氣。最後,在十字軍東征的仇恨年代,他冒險前往會見穆斯林領袖,不是為了辯論,而是為了分享和平的訊息。方濟各的恩慈徹底而單純,不是空喊口號,而是用生命擁抱那些被社會排斥的人。他著名的「和平禱詞」這樣說:「在憎恨之處,播下仁愛;在傷害之處,播下寬恕;在懷疑之處,播下信心。」

小確幸恩慈

今天,我們可以從生活的小事開始實踐恩慈。嘗試給「難相處的人」一個微笑,與其翻白眼,不如對他說:「你需要幫忙嗎?」對那些常被忽略的外賣員、清潔工人,說一句真誠的「謝謝你!」,這就是恩慈的具體行動。方濟各曾說:「隨時傳福音,必要時才用言語。」恩慈,不需要長篇大論,一個行動,比一百句口號更有力量。

恩慈非吃

表面看來,恩慈好像是「吃虧」,但實踐後,你會發現心靈更自由,世界也變得更大。就像方濟各放棄家產,反而得到喜樂;擁抱被厭棄的人,卻被上帝擁抱。今天,試試做一件「不計較」的善事吧!這份小小的恩慈,可能正在悄悄改變世界。

「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二十五章40節)

 

文:楊佩珊作者簡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