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心童心:節制與怯懦

節制與怯懦

有一回跟年輕人談起關於「節制」的問題。他們不約而同地說,處事左顧右盼,諸多顧忌,就甚麽事也做不成。原來他們把節制等同於怯懦,凡事畏首畏尾,不敢勇往直前。這真是把節制一詞誤解了。節制的意思是:限制,使合宜不過度。如節制後不能使事情變得更好,那麽就失去節制的意義了。

至於我們遇到甚麼事情必須考慮節制呢?首先,是犯法的行為,必須加以節制,這是毋容置疑的了。

其次是對自己或別人有損的事。例如缺德的行為,放縱情慾.過份追逐名利等。至於何謂損益,卻是因人而異。有人認為朋友很重要,所以不會出賣朋友,去滿足自己的慾望。但有人認為朋友如衣服,自己開心最重要,所以為圖私利,使別人犠牲了。

況且,即使我明知我的言行過了火位,必須節制,但立志行善由得我,行出來由不得我,就如抽煙、酗酒、賭錢,總是節制不了。我們明知故犯的事多著。還有,在沒有別人監察下,更不會節制自己,所以有云:君子慎其獨也。因此,到底應該對甚麽事情節制,又該節製到甚麽程度,由誰去定論呢?大抵由社會規範和人的良知去判斷吧。

可是,社會規範和人的良知是毫無準則的,那就要把事情帶到天父面前,看祂怎麽說了。我們原是為了順服神的旨意而加以節制自己的言行,這就最能符合神的心意。不過,有時候會遭到別人的誤解,認為這節制是怯懦的表現。那就要靠自己的信心和由天父而來的大能了。正如耶穌基督承擔著十字架的使命,祂忍辱負重,受盡凌辱而不還口。這種節制,看似怯懦,卻原來是最堅毅的。

 

文:曹綺雯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