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婚論嫁:當雙方父母的反應不似預期

當雙方父母的反應不似預期

家倫和小頌交往幾年,已到談婚論嫁的階段。家倫及他父母都不是基督徒,但都不反對作為基督徒的新娘子小頌選擇在教堂行禮,而小頌也說她媽一向表示對禮金沒有甚麼意見。但就在商討婚事之際,家倫父母好像對他們選擇的教堂有點不滿,要不是感覺太遠,就是交通不便,又說基督教禮儀不及傳統的高興,更說他們第一次娶新抱,不想搞得「太寒酸」。而小頌的母親突然將禮金提升到六位數字,這令家倫大失預算及極其苦惱!原本早前表示「無所謂」的長老們,突然間變得很有意見;一對新人夾在雙方長輩中間,左右為難!

家倫是長子,在圍村長大,家有一妹,妹妹出嫁時也是「風風光光」,傳統的過大禮:甚麼椰子蓮子、花膠鮑魚、上等名茶,到三朝回門的大紅金豬、生果美酒,一樣都不少!家倫與小頌都在外地讀書,有點西化,傾向—切從簡,過大禮物品以利是代替;不擺晚宴,早上在教堂行完婚禮就在酒店設自助午餐。老人家本想老來從子,由兒子話事,卻又不禁與「嫁女」時的排場相比,感覺有點「寒酸」。

小頌是家中獨女,父親早逝,母親獨力把她撫養成人,母親原本不太計較禮金,但不少親戚倒說養到女兒這麼大,討多點禮金也不為過,而媽媽也想為女兒預備厚厚的嫁妝,故突然把禮金提高了!小頌心想,若她站在媽媽那邊,就好像將壓力全放在家倫身上;但若為家倫說服媽媽少收點禮金,又好像未過門就已經幫著夫家,怕媽媽介意及傷心。

或許一對新人就是太過相信父母們的「無所謂」而忽略探究他們真正的意願。面對這等事,處理的原則首先是夫妻同心,對後備方案有點共識;二是各自父母各自擺平,因為父母總是對自己的孩子多一點體諒。

家倫了解父母期望後,在過大禮及回門安排上做多一點。至於教堂,會事前帶父母參觀及參與彩排。酒店經已落定,他們也傾向保留自助午餐,只是節目上會有多點喜慶的感覺。而禮金方面小頌向母親坦白他們在能力內預備好的金額,並不需要媽媽給她豐厚的嫁妝,她意願是將禮金留給媽媽自己,最後媽媽對禮金數目沒有意見;兩小口就安心地按他們的預算實行。

 

文:杜婉霞作者簡介goodlove.hk

0 Responses

  1. […] (原文刊於《號角》:https://cchchk.org/article/family/marriage/hk220826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