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之都

福傳歐華:運河之都

阿姆斯特丹是典型的歐洲大城市,但它作為名城的歷史只有數百年。這座擁有歷史建築、博物館和宜人氛圍的大城,是從17世紀荷蘭扮演歐洲重要角色開始,才遠近聞名。在16世紀末,多個在歐洲低地的公國、領主和縣市宣布獨立,組成了聯邦。在隨後漫長的戰爭期間,由於某些地區沒有自己的政府結構,被用作共和國和西班牙控制的荷蘭南部之間的緩衝區,逐漸形成兼容並蓄的社會文化。

到了17世紀,荷蘭建立起黃金時代,與葡萄牙、西班牙、法國和英國並列為航海和經濟強國之一。荷蘭東印度公司和荷蘭西印度公司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殖民地和貿易站,在17世紀曾統治台灣部分地區。當時荷蘭的新教傳教士在今台南地區傳教,曾把新港語翻譯成《馬太福音》,成為歷史上第一部台灣少數民族方言聖經(現存萊登大學)。由於鄭成功攻台,把荷蘭人驅逐離台,讓基督教在台灣的傳教工作要在百多年後才可以再續。

從阿姆斯特丹的中央火車站出來之後,可以在車站旁乘船遊覽運河。旅客也可以到內城購物,只要不嫌人多。離開中央火車站地區不遠,就可以到達多所藝術博物館,包括甚多人參觀的梵谷博物館。梵谷一生的畫作甚多,這所博物館擁有不少名作。

荷蘭的基督教會主要是持守加爾文主義的新教傳統,但自始容許天主教徒、猶太教徒和持不同政見的新教徒,故此在17世紀許多宗教信仰的外國人大量湧入。1639年,阿姆斯特丹建立了第一座猶太教堂,猶太人後來稱這個城市為「西方的耶路撒冷」。由於近年移居歐洲人數眾多,伊斯蘭教是阿姆斯特丹最大的非基督教宗教。相對之下,現今正如歐洲大多數城市一樣,基督徒人數不多,到教會崇拜的荷蘭人更少,反而來自其他國家的基督徒更為積極。例如,當地由非洲基督徒建立的教堂,人數不少。

在阿姆斯特丹有多所華人教會,由於當地來自香港的移民人數不少,許多華人教會崇拜都有普通話和粵語的傳譯。前兩年,我有機會在阿姆斯特丹恩泉宣道會證道,承莊錦坤牧師和師母接待,也與當地弟兄姊妹分享,至今難忘。

 

文/圖:蔡錦圖作者簡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