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的撒種者
當傳道人在宣講基督的道理時,我們會說他在「講道」、在「說教」。但是當耶穌基督在傳道的時候,祂卻不常「講道」,祂多半是在說比喻或講故事。祂的比喻通常很短,卻引人入勝、發人深思。對有心學習的人而言,這些比喻藏著無盡的寶藏;而對那些專門來找藉口控告祂的人來說,卻又抓不到把柄。
新約福音書中記載了耶穌許多的比喻(專家統計約有三十七至四十個不同的比喻,例如「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路加福音第十章)、「浪子的比喻」(路加福音第十五章)等)。用比喻是主耶穌教導的主要模式,馬可記載說:「若不用比喻,就不對他們講道」(馬可福音四章34節)。
加利利地區的事奉
耶穌起初離開家出來傳道,就住在迦百農(馬太福音九章1節稱之為祂「自己的城」)。迦百農的遺址如今早已被發掘出來,就座落在加利利湖北岸,離哥拉汛、伯賽大不遠。耶穌在那一帶地方教導人,並行了許多神蹟。例如:四個人將一個癱子從屋頂縋下來,耶穌赦免了他的罪,並醫治他的癱病,使他能起來行走(記載於馬太福音九章、馬可福音二章、路加福音五章);又如祂在彼得家醫治他岳母的熱病(馬太福音八章、馬可福音一章、路加福音四章);又在會堂中趕出污鬼(馬可福音一章、路加福音四章);治好大臣的兒子(約翰福音四章)等。
然而,這一帶的猶太人卻心硬不信祂。耶穌在馬太福音(十一章21節)和路加福音(十章13節)中責備哥拉汛說:「哥拉汛哪,你有禍了!伯賽大啊,你有禍了!因為在你們中間所行的異能,若行在泰爾、西頓,他們早已披麻蒙灰悔改了。」這些加利利人聽見祂的教導,看見祂行的神蹟,雖然萬分驚訝,卻仍不信,一如當年埃及法老王一般,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絕相信摩西和亞倫,最終因心硬而招致神的審判。
耶穌用比喻教導,一方面是因為「祂的時間」尚未到。祂的身份一旦全然揭曉,必會導致猶太宗教領袖與羅馬政府的反彈,也就是說祂還不能太直接、太公開地說出祂就是彌賽亞,免得大工未竟便被提前處死。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祂要啟發人們自己思想,而不是像謎底揭曉般,把「答案」直接灌輸給門徒。
天國的奧秘
在這背景下,我們來思想耶穌在那裡說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比喻——撒種的比喻。馬太福音第十三章是「天國比喻」系列的開始,主耶穌親自向門徒解釋這比喻,並說:「你們不明白這比喻嗎?這樣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馬可福音四章13節)。
四種土地的啟示
- 落在路旁——被奪去的道
主耶穌就地取材,講述一個眾人都熟悉的情景:一個人出去撒種,種子落在不同的地方。有些落在路旁,被人踐踏,又被飛鳥吃掉。祂解釋說,這些種子代表神的話(道),天上的飛鳥代表撒但(馬太福音稱為「那惡者」,路加福音則說是「魔鬼」),可見撒但就是那惡者、就是魔鬼,立刻來把這「道」奪去,免得人聽了得救。每一次的佈道都是一場屬靈爭戰——當神的話語發出,那惡者也在攪擾破壞。
- 落在石頭地——沒有根的信心
有些種子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由於這種地溫度較高,種子會早兩天發芽,但若根得不到滋潤,日頭一曬,幼苗便立刻枯萎。耶穌說,這就是人聽了道後,立刻歡喜領受福音,但當患難或逼迫(日頭)臨到,就立刻退後跌倒了。日頭本是幫助植物生長的,但若信心沒有根基,終究經不起試煉。
- 落在荊棘裡——被世慮所擠
還有些種子落在荊棘裡。這土質雖然不錯,但裡面雜質太多,有太多荊棘。當麥子在荊棘中一同成長,被荊棘「擠住」(意即窒息),終究不能結果。耶穌說,這荊棘代表「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和別樣的私慾」(馬可福音四章18–19節)。思慮是「關注」與「渴望」,迷惑是「欺騙」。當一個人陷入「既要、又要、還要」的陷阱時,不但最重要的得不到,連次要的也一併失去。
- 落在好土裡——結實纍纍的生命
最後,有些種子落在好土裡。耶穌說:「結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根據古羅馬著名學者普林尼(Pliny)在《自然史》(Naturalis Historia)第十八卷中討論穀物收成時記載:地中海地區的平均收成約為六倍(相當於今日約六十至一百倍)。當時的農夫聽了,必定非常興奮!好土的產生需要生命(有機物),否則岩石風化為細沙,也不能成為土壤。好土本是神的作為,因為生命是神的作為。
神從不浪費祂的道
那麼,為什麼神要把祂寶貴的道(種子)撒在硬土與石頭地上呢?那不是白白浪費嗎?其實自然界早已啟示我們:有些大樹的確能從石縫中長出來,不但巍然成蔭,甚至能把壓迫它的岩石都崩裂。世界上最長壽的樹——生長於美國加州白山(White Mountain)上的長壽松(Bristlecone Pine),其中一棵名為「瑪土撒拉」(Methuselah),經鑒定已有近五千年壽命。這些樹長在乾燥、寒冷、草木難生的高海拔「樹線」以上。試想,當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講述撒種比喻的時候,這棵樹已有三千歲了!
神沒有「浪費」祂的道。祂知道,即使有許多寶貴的種子不能在硬土石地上成長,仍有一些最高貴的生命,是在最嚴峻的環境中孕育出來的。主知道誰是屬祂的。我們許多人的心田都曾是硬土、淺土,也曾長滿荊棘,但主一再撒種,不斷滋潤,不停清理,終於讓祂的道在我們心中成長,結實纍纍。

新澤西州希爾斯伯勒鎮蘇蘭山保護區黃色步道
文:黃小石(作者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