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關懷:獻上五餅二魚的小孩

獻上五餅二魚的小孩

提起五餅二魚,我們會想起這是一個家傳戶曉、四卷福音書都有記載的事蹟;不少人提到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正反映主耶穌對世人的憐憫和愛,在宣講的同時祂也關注並照顧聽眾對食物之需要;有聖經學者更指出五餅二魚合乎當時當地的希伯來文化那種好客、熱心招待到訪者的優良傳統。

多少兒童故事、主日學教材不斷引用這事;許多宣教團體、佈道事工皆效法五餅二魚的教導和精神,甚至索性以五餅二魚命名推動事工!

整件事中較少人提及的反而是那位獻上五個大餅兩條魚的小孩。他的名字沒有被聖經記載,某些福音書甚至未提到這小孩,只單說門徒在群眾當中發現有這些物資可供應用,這種對小孩的「略過」可能正反映當時社會文化對年幼孩子的態度,就像當有人把小朋友帶到主耶穌面前,被使徒阻止那一幕。有聖經學者認為門徒找到的可能是這小孩的家人為他所預備的午餐,五個大餅可能只是像漢堡包大小的大麥餅,麥子屬於粗糙普通的食物,而那兩條魚大有可能是像沙甸魚般的,

已經乾了的小魚,這午餐可算是十分簡單,非山珍海味!

主耶穌曾在路加福音說:有關天國的事,天地的主願意向嬰孩啟示出來――路加福音十章21節,及後更在十八章主耶穌責備阻止孩子走近他的人,並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在上帝國的正是這樣的人……凡要接受上帝國的若不像小孩子絕不能進去。」究竟我們要向孩子們學甚麼?

最近兩年,我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從嬰孩漸漸步入「小朋友」階段的孫女,覺得有些地方小朋友真具有其獨特,並十分吸引人及可愛之處。

1)小孩子有活力、好奇、肯發掘新事物、更不怕發問。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是基於自然需要,成年人羨慕孩子的體力及活力,當然一番活動之後,他們很快就呼呼入睡。一覺醒來他們的活動又再開始!與小朋友一起需要格外體力,更需要一夥赤子之心,耐性地陪伴他們以無限的新鮮好奇去了解這個世界!

2)心無成府、對人一視同仁:小朋友有一種單純,一般來說他們是愛惡分明的,面對不喜歡吃的食物就一臉不喜歡,玩倦了便容易發脾氣,也不會掩飾自己的心情;他們見到不同種族的小朋友,甚至是膚色很深的也毫無懼色,在父母的鼓勵下,孩子非常有興趣跟不同膚色的小朋友一起玩、分享歡樂。當然他們很重視取悅父母,有時也難避免向父母爭取自己喜愛的事物或玩具,但一般來說小朋友較少會用智謀去欺騙父母,隨著年紀漸長,這種單純、無成府的態度會漸漸改變。

3)小朋友自知有限制、了解到自己未必擁有甚麼,而是要父母為他安排一切,所以小朋友是謙卑的,他對照顧他的人一般非常信任,若果父母鼓勵他們在有需要時主動求助,小朋友樂於這樣做,更願意表達對照顧者的倚靠和信賴。正因為小朋友有此特點,他們容易成為欺凌者或戀童癖者的獵物!

另一方面,作為父母或長輩的也深深明白成長中的小朋友需要學習的地方實在不少。

1)孩子在各方面都需要指引:備受寵愛的孩子一般比較大膽,他們生性好奇、熱愛嘗試新事物,家居中的㕑房、窗戶、樓梯都可以為他們帶來危險,當他們漸漸長大,他們更要學習處理人際間的複雜關係:如何向同伴表達友善、樂於分享但同時不被欺凌,學習熱誠助人,卻能學會尊重界限和保護自己。生長在東方社會的小朋友,更需要從小學習長幼有序,尊重長輩等種種禮貌……。

2)成長中若欠缺教育,小朋友容易變得自我中心:當小朋友漸漸長大,除了學習書本知識、為前途打好基礎外,同時也需要學習人際關係,他們更需要學習如何辨別是非,避免人云亦云,或只顧用盡方法討最親密的人或同儕的喜悅,甚或隨波逐流。

3)學習邏輯、多角度思考、如何以詳盡計劃去作出決定:正如多年前本港教育改革的文件提到,除了考取好成績之外,學生最重要的可能是學會學習,如何好好運用邏輯思維、願意學習放下急功近利的傾向、多把學問付諸實行、也能請教不同人士,為自己作出週詳的計劃和負責任的決定,只有學習思考和勤於操練,孩子才能漸漸成為能自立、對工作、家庭及社會有承擔的成年人。

從信仰角度看,聖經(在哥林多前書和希伯來書)有提到保羅勸勉信徒「離開基督道理的基礎,竭力進到成熟的地步」;一個欠缺成熟的表現便是人際的嫉妒紛爭,信徒的「老我」(自私)經常會重現,叫信徒順著私人的利益和慾望而行,被保羅稱為屬肉體的一群!保羅勸勉我們要離開吃奶的階段,因多將主的教導每天實行出來、加以操練以至有成熟的心竅,便能自己吃乾糧、分辨是非和善惡。

讓我們在親近主、每天與祂同行的路上,保持對認識主有像孩子般的赤誠、願意每事求問祂,更願能對祂保持一夥單純、堅定信靠的心;最後,讓我們像孩子一般謙卑,理解到靠自己的力量,我們一無所有,並不能達到上帝的要求,正因如此,我們認清楚自己的受造身份,不堅持自己的權益、地位,好好善用祂給予的恩典、恩賜在每日生活中做一位忠實的管家。

 

文:梁林天慧作者簡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