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不以惡報惡
在今時今日的世界中,戰火正在蹂躪歐陸和中東好幾個國家。這些戰事都進行超過一年了,並沒有任何跡象會停止下來。有時傳媒的報道令聽眾感到厭倦:報道往往帶出國家的彼此怪罪、互相指責,同時宣稱自己的軍隊如何殲滅大量敵軍等,戰爭離不開要敵方付出代價,為對方挑起戰事(或侵略)作出報復、為殉難的同胞討回「公道」等 ,未知這些國家的領導人會否面對:戰事一天不完結,受傷、死難者只會與日俱增,這樣,報復行動到那時才能停下來?抑或戰事會不斷擴大、升級,禍及更多無辜百姓,也為利用軍火買賣謀利者開拓更大市場,叫惡勢力持續得利及擴大?
政治家的唇槍舌劍
除了有關戰爭的消息無日無之外,傳媒也經常報導各國選舉的消息,當投票的日子逼近,媒體繪形繪聲地報道參選者的言論,唇槍舌劍、雄辯滔滔不在話下,當然各政黨、候選人還會互揭瘡疤、彼此怪罪、指責等。聽眾有時會覺得這些討論已經離開政策、如何逐步落實政策去針對時弊,有關大方向的辯論,而日漸著重意識形態、彼此互扣帽子、集中標榜參選者的個人魅力,而辯論也容易涉及藉言論互相針對及強勢還擊,甚至採用人身攻擊作武器、將社會的失敗、市民的不滿完全歸咎政敵,似乎這些言論愈煽情,愈能引發市民的共鳴?愈能吸引更多選民支持?
的確,以牙還牙、 以眼還眼自古以來是人際相處的常見定律, 甚至以禮儀之邦自居的華人文化,也不乏「有仇必報」、「報仇十年未晚」、「人若犯我, 我必犯人」等論述,盡管我們身處文明社會,遇上意見不合,即使二人未至動手,但遇到被對方言語衝撞,還擊,加倍去「回敬」對方實屬必然,就像一種人類的自然反應。
以惡報惡的例子
日常生活、職場生態、家庭互動、歷史事件都不乏以惡報惡的例子,近年的大電影也以復仇為題材,甚至是情節的重心。復仇者被描繪成為救世者,視為人類或平民百姓討回公道、爭取公義作其人生目標,這些復仇者被眾人奉為超人、奇能異士或救世英雄等,這些情節似乎十分能引發多人的共鳴,於是大行其道,發展成人所共知的大眾文化!叫人惋惜的是彼此相爭、以強凌弱的事從小學甚至幼稚園階段已是十分常見,作為家長,往往要為如何教導子女保護自己傷腦筋。
最近,筆者閱讀聖經時,也留意到有些人物,如該隱、以掃與親兄弟反目並非因為兄弟間意見不合,而是因為妒忌,正因弟弟的行為得著上帝或父親的寵愛及祝福,而覺得這種情況對自己不公平、不利,於是出手殺害兄弟,或以言語表達來針對他。我領會到在人際關係中我們是多麼容易與別人比較,感到自己被虧待,又或者因視別人對我們不公而厭惡某人。難怪主耶穌提醒門徒及眾人,即使我們未有出手加害別人,但心中興起某些惡念:如貪婪、淫念、嫉妒等,我們也得正視這些思想,去禁止自己進一步將惡念及自私的思想付諸行動:以惡報惡。
締做和平的人
在登山寶訓中,主提到天國的子民是那些謙和的、能體諒、憐憫別人的、虛心聆聽的、堅持渴慕正義的、清心的、為締做和平作出努力者、甚至願意為主受苦的人。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
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馬太福音五章3-10
這些特質往往跟善變、多考慮自己益處、脆弱的人性背道而馳。原來主耶穌窮一生的努力,已為人類成就救恩,叫信祂的人能與上帝和好,被稱為義;同時也打破人與人中間因私利、種族、學識等阻隔,使信徒有機會學習彼此及與他人和平地共處(以弗所書二章)。
主更進一步鼓勵我們致力與弟兄和好、學習和實踐愛仇敵、善待自己的敵人,這才是真正的實踐不以惡報惡,在日常生活中反映自己是信徒,具備屬於天父(天國子民)的品格,在世上發揮光和鹽的功效、造福身邊的人。曾經聽過一些弟兄姊妹的分享,講到他們每逢想起耶穌怎樣為人的罪受苦受死,就不敢縱容惡念和自私來操控自己的思想與行為,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更新,學習更有主的特質。
以上所提及的肯定是滿有掙扎的過程,路上充滿起與跌,可喜的是有主的代求、聖靈的指引與幫助、神話語(聖經)的不住提醒……讓我們拒絕惡念,以善勝惡!
文:梁林天慧(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