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慈相待
這一期的主題—恩慈,讓我想起一位名為恩慈的姊妹,恩慈!人如其名,溫純、慷概、嬌小、健談、樂於助人,還有那叫人全身感到暖意的笑渦⋯⋯怪不得她在自己的工作單位大受歡迎。無論是下屬、其他部門、政府部門或其他機構的人,皆十分樂意與恩慈聯絡及合作!唯一叫人有點惋惜的小插曲是當恩慈姑娘要離開工作了十多年的崗位,那些年長的會員竟自行決定集資買一條金鏈送給她,這種做法卻不被機構接受,最後長者同意買些美食送別恩慈,事情才告一段落。
身處華人社會,以上的情節屢見不鮮,不少長者重視報恩,因為他們覺得工作員的貼心服務是超乎自己應得的,既然得到恩待,接受者適宜有所表示或回報。所以這群會員一齊決定以送贈金鏈回報,此舉表達了東方社會那禮尚往來、以禮相待的傳統。寫到這裡我想起酒樓常見的兩位(又或者是幾位)男士,爭先恐後地堅持由自己付款請客的場面。又想到不少華人極重視找熟人幫忙,只要找到好人,一切都似乎好辦事!?
在華人聚居的社會,報恩可能是一種風俗,一個習慣,甚至是一種社交禮儀,這樣叫「恩」的做法似乎有一點褪色。其實西方社會何嘗不是經常以禮貌去施予恩慈,如某些法例或罰則實施前,或學生交功課的最後限期前,有寛限的時間(Grace Period)。日常社區生活中,包括鄰里相處中有所謂恩慈相待,如:為他人推開大門、禮讓別人先行、將別人遺下的東西物歸原主等,這些統稱為Random Kindness,當然我們不宜總在期望常有不勞而獲的事,及以僥倖之心過活,但偶然遇到陌生人的恩惠也是窩心和值得感恩的。
說實在的,人際間的恩慈有很多限制,聖經裡提到有僱工與主人就工資達成協議,但當僱工發現有其他工人較他的工作時間少,卻同樣獲得一樣的酬勞,那為報酬感恩之心便一掃而空,反而有意欲向主人提問:你這樣做公平嗎?另外,我們從小被父母教導:飲水思源,但聖經有記載十個患麻瘋病(那時一種不能治癒的病)的人,被主耶穌免費醫好後,只有一個回來向主表達謝意。的確,當我們靠自己的努力加上別人的幫助渡過某種難關後,我們往往連高興也來不及,於是很容易忘記向曾經幫助我們的人衷心道謝。
恩慈除了以上提及的特質外,還可以與熱誠、憐憫、憐惜、體諒、接納、慷慨、捨己為人等特點連在一起。在輔導或助人的過程中體諒和接納對受困擾者的幫助特別大,恩慈往往代表著一種不求私利的精神:事事以他人的好處作優先,以心去感受別人的需要與感受,而不是自己站在道德高地,或自己的安舒區向著無助者搖頭擺腦,隔岸觀火⋯⋯。
在復活節,我們特別思念到主基督如何傾倒出白白的恩典:無前設的條件、不求回報、甘心樂意地放下上帝兒子、與神同等尊貴的身份,披上血肉之軀,受苦受辱至死去償還世人犯罪的代價!主耶穌的使命充滿恩典和慈愛,祂也堅持到底,以「成了」這句話完成了任務。祂上十字架前邀請信祂的人學習祂的榜樣去彼此相愛,以一種充滿恩慈、白白付出的愛,施予給弟兄。但願我們常常記著,也每天經歷祂的恩典,因為離了祂,我們很難有力量持續地以恩慈良善待弟兄及身邊眾多的、有各種需要的人!
文:梁林天慧(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