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關懷:利己或利他?

利己或利他?

作為基督徒,一直以為「不求自己的益處」是老生常談,我們信主這麽久,當然已經做到。再加上社交禮儀素來教導我們要待人以禮,恭敬別人、彼此推讓是社交禮節,作為信徒更要加上一份愛心,多考慮別人的需要和角度才對。

爭取最大利潤

記得從小父母便教導我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在華人的社會和文化,以上被奉為至理明言,可能我們都曾經歷不少社會變遷,又或者屢次搬屋、遷徙,保護自己與家人被看為十分重要。在職場、社會甚至教會中的人際關係、彼此交易,經常遇上不少人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例如:相約別人最好找一個方便自己的地方、有金錢交易最好上金先惠、甚至交收的地點、時間,都最好為自己帶來最大的方便。所以,雖然一宗交易的大原則同意了,但如何在細節上、過程上也能順利進行,也可能要花不少唇舌或妥協,我曾見過一些信徒因交收過程的物流安排(如地點)不能妥協而弄得面紅耳熱,差點要作罷。當然也有人說華人是有天份的「生意人」,在討價還價,爭取最大利潤、方便自己的安排上特別有辦法。

最近世上多處地方出現戰爭,社會多了許多難民,當機構或教會要參與接待或探訪工作時,很容易發現行第二里路去對一些言語不通、心情欠佳的鄰舍伸出友誼之手,殊不簡單。若事前準備功夫不足,恐怕連供應食物也會發生困難。我家數月前曾舉辦一個以不同國家食物互相分享的 Pot Luck下午茶,正因大家對彼此的口味都不太認識,雖然各人都努力做菜,最後仍難免有不少食物乏人問津,於是各人只得把自己帶來的美食攜帶回家。我開始理解要接納與自己不同的人,即使是主內的弟兄姊妹,也要努力、小心謹慎地從認識他們開始,加上隨時作出準備,放下自己的益處、喜好和方便,為要服侍及學習愛他們。

最近看到民數記的記載,迦得與呂便支派素以蓄牧為業,他們來到約旦河東:看到雅謝地和基列地正是可牧放牲畜的上佳地方。於是他們要求摩西,讓他們留在約旦河東,免去他們過河和攻入迦南地。摩西反對後與這些支派理論,最後他們同意:男丁參與過約旦河、與其他支派一起,攻下迦南地,但要兩支派的婦人和孩子留在東岸雅謝及基列地,開始建立家園,待以色列成功攻陷約旦河西之各處後,兩支派放棄他們在河西的基業和領土,返回河東滙合妻兒,好好地善用雅謝和基列對蓄牧的優勢,在那裏以牧放牲畜安居樂業。

雙贏之策

從策略和事理去看,這些支派選擇上好的東岸畜牧地,為自己興建家園,卻仍先義不容辭地參與為以色列攻打及收復迦南地,放棄自己在西岸的領土和基業,這做法好像沒有不妥之處,似是雙贏之策,從戰略觀點看,既然眼前有合適的土地,為何不當機立斷,收歸己有?但在這些分析中,會否也考慮上帝的旨意?因祂曾應許賜河西的迦南地給以色列為基業,約旦河的西岸乃是應許之地。另外,有沒有考慮各支派需要彼此相顧、配合,以建立強大邦國、民族?從列王記下十五章29節我們看到這些河東的支派遭受亞述人征服的厄運,叫人惋惜。

在此,我想到耶穌在世的日子,如何四處奔走,多方接觸不同的人物,每次都是以他們的需要為首,甚至不厭其煩,在烈日下、深夜、偏遠之處接待他們,最後還為他們走上十架。原來,祂教導我們要實踐舊約提到的愛鄰如己,就是這個意思!

當主快離世時,祂更為信徒定出一條新命令,就是要像祂愛我們般彼此相愛、相顧。原來,按照我們的本性,是優先和追求自己個人的益處,「不求自己的益處」是我們跟隨主,更新了的生命印記,讓我們好好學習,跟隨祂的腳踪而行!

 

文:梁林天慧作者簡介

Comments are closed.